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无锡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音乐之都”。
对无锡而言,“世界音乐之都”称号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意味着将推动无锡音乐与文旅、产业、民生深度融合,带动乐器制造、数字音乐、文旅消费等相关产业升级,也为无锡搭建起了全球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荣膺这一称号,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是无锡?无锡到底有什么音乐底蕴?还别说,小编给你掰一掰,历史上与无锡有关的五位音乐人物。
季札:鲁国观乐赢得中原尊重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因封于吴地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季札安葬于江阴申港申浦河畔,墓园旁建有季子庙,历代祭祀不断。
季札以让国、守信闻名,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其文化精神泽被江南,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其“季札观乐”的典故成为中国音乐评论史上的先驱。
公元前544年,季札作为吴国使者访问鲁国,请求观赏周乐。鲁国因周公旦的功绩被特许使用周王室的礼乐,因此季札得以在鲁国欣赏到《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等各地乐舞。
季札通过乐舞的风格和内容,对各国政治与文化进行了精准点评:《周南》《召南》评价为“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认为这是周王朝教化的开端,百姓虽勤劳但无怨言。《卫风》:称赞“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认为体现了卫康叔、武公的德行。《郑风》:指出“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预言郑国可能因政令琐碎而先亡。《颂》:高度评价其“直而不倨,曲而不屈……五声和,八风平”,认为这是盛德的体现。
季札的评论不仅是对音乐的鉴赏,更是通过乐舞洞察国家兴衰,体现了“辨乐知政”的儒家思想。他的博学与谦和赢得了中原诸侯的尊重,也提升了吴国的文化认同。
华彦钧:流浪江南民间的艺术家
华彦钧小名阿炳,是当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华清和道教音乐功底深厚,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阿炳4岁丧母,为能学得一技之长,从小随父进道观,并跟他学习演奏,各种乐器无所不精,成为当地道教乐队中的演奏尖子。
后来,阿炳生父罹患大病,临终前将阿炳真实身世告诉了他。阿炳承受不住这份命运,从此感情上自暴自弃。阿炳27岁时初患眼疾,35岁时双目彻底失明。后被逐出道院,流落街头,沿街卖唱,乞讨为生。他的音乐中,演奏的是自己的凄凉遭遇。
《二泉映月》创作于阿炳失明后,原为即兴演奏的“依心曲”,1950年经杨荫浏教授录音时定名。曲目通过二胡的滑音、颤弓等技法,融合泉水映月的意象与个人坎坷经历,既表达辛酸苦痛,又蕴含对生活的坚韧与憧憬。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评价《二泉映月》“应该跪下来听”,后更被选入《世界十大民族音乐经典》并随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太空。
阿炳从小耳濡目染的不仅是道教音乐,民间音乐也给了他丰厚的滋养。一直以来,民乐二胡虽在江南民间盛传,却难于见到文字记载,阿炳则提供了民间艺人的生存样本及音乐缩影。
刘天华:现代二胡的文化自新
刘天华出身于江阴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5岁考取常州中学,兴趣使然,参加了学校的音乐队。1912年,他到上海谋生,进了开明剧社的乐队。此后,他回乡任教,担任音乐教师。1922年,刘天华受聘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从此有了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闯入闭关自守的国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刘天华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刘天华出生地江阴,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浓厚,地方滩簧、江南丝竹以及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盛行。而他到常州府上中学时,参加了西洋军乐队,后到上海开明剧社,对西方音乐进行了更深入的接触和学习。1927年,他倡议成立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并编辑出版了10期《音乐杂志》。
刘天华沿寻着自己的志向而行,将民间二胡提升为现代二胡独奏艺术。他打破以往民间二胡以戏曲说唱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混合音色为主的表现方式,创作了独立的二胡演奏曲,如《病中吟》表露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彷徨和苦闷,《光明行》激越豪迈,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的信心和愿望。
刘天华兴趣广泛,曾登门拜师,四处求学。他连吴梅的昆曲、梅兰芳的京剧都学得很到家,因此流淌到他二胡曲中的旋律也比较儒雅、大气,如他的《月夜》《闲居吟》中,江南丝竹的曲韵特别浓郁。
刘天华与阿炳,同生于江南文化名镇,同受当地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滋养,但由于出身背景的差异,刘天华活动于北京的知识阶层,并在西方音乐的深刻影响之下,自觉地从事改造国乐的活动,走出了一条兼融中西的道路。
而阿炳终生坚守故土,以一个流浪艺术家的身份,生活、献艺于社会底层,他的音乐活动是被迫和自发的,他的艺术独尊传统,仅取民间,是一条纯中国、纯民间的道路。
杨荫浏:留芳声巷走出的音乐学者
1899年11月10日,杨荫浏出生于无锡留芳声巷。
在6岁时,他常与胞兄杨荫溥去道教宫观洞虚宫玩,看道士们演奏道教音乐。洞虚宫是无锡道教音乐的大本营,无锡道教音乐除了承袭道教经典音乐传统,还广泛吸收吴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优秀成分,极具无锡地域特色。6年间,杨荫浏跟道士颖泉学会了笛箫、二胡等乐器、“十番锣鼓”等曲牌音乐。
1911年,杨荫浏又结识了无锡城中雷尊殿道士阿炳,跟他学会琵琶,三弦,以及江南丝竹《三六》《四合》。1950年,已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杨荫浏从北京回到故乡为阿炳抢救录音《二泉映月》以及其他几首二胡、琵琶曲后,两人还愉快地一起合奏了两曲。
无锡天韵社是给予杨荫浏传统音乐养分的另一处土壤。创立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天韵社是无锡昆曲清唱社团,以研习、传承昆曲为宗旨,社友皆无锡音乐界高手,社长吴畹卿精研曲韵之学。
12岁时,杨荫浏由老师黄绪初介绍入天韵社,师从吴畹卿先生,先学官生,后改正旦,同时还学习演奏琵琶、三弦、箫、笛等乐器。他总共学会了九十多套昆曲,十三套琵琶大曲和近百首小曲,是吴畹卿晚年的得意门生。杨荫浏还缮写油印了吴畹卿藏清光绪七年(1881)的昆曲曲谱《天韵社曲谱》,可见年轻时所下的功夫。
事实上,天韵社给予杨荫浏滋养的不只吴畹卿一人。杨荫浏在《天韵杂谈》中记录了其他各怀绝艺的天韵社成员:陆振声善鼓板、蒋旸谷善三弦、张敏斋能笛与鼓板、惠杏村弄笛、陈馥亭善笛……他们“各抱绝技,称一时之秀”。与众前贤朝夕相处,丝竹相伴,再加他天资聪颖,焉能不得天独厚,终成大器?
1923年,杨荫浏离开无锡到上海求学,这棵音乐天才的树苗,终于在吴文化丰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起来了。
艺术史上的巨匠,往往扎堆出现,西方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因同居一城,相互熏陶,杨荫浏的江南传统音乐的功底也离不开无锡城里与阿炳、吴畹卿等同道中人的切磋。
了解了杨荫浏积蓄传统音乐功力的环境,也就明白阿炳能奏出《二泉映月》并非灵感突降,而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整体成色造就。
王莘:一次偶遇谱写《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与无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音乐创作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莘于1918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荡口镇北仓河边的一个普通农家。这里作为江南丝竹的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氛围浓厚,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歌唱祖国》的创作灵感源于1950年9月王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一次偶遇。当时,他看到广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正在排练的少先队员队伍,内心深受触动,随即在脑海中浮现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旋律和歌词。
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继续创作,完成了整首歌曲的第一段。回到家后,他与妻子共同讨论,经过一夜的推敲,最终完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歌唱祖国》采用进行曲风格,融合欧洲凯旋式进行曲与中国民族颂歌元素,以豪迈曲调与铿锵节奏展现新中国的精神风貌。
杨 铖
图片: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