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沉默的荣耀》近期热播,让亿万观众记住了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吴石、陈宝仓、聂曦……
日前,南京市档案馆又找到了吴石、陈宝仓、聂曦及家人的户籍卡原件。泛黄的纸页、手写的墨迹,清晰记录了3位英雄1946年至1948年间在南京生活与奋斗的痕迹。
翠琅村1号,吴石革命信念成长的重要见证地
吴石的户籍卡明确标注其当时是50岁,“服务处所”为“国防部史料局”,“业别”为“局长”,住址登记为“湖北路翠琅村1号”。
南京,在吴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从1934年开始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再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他在南京至少住过3个地方,五台山一栋三层小洋楼、百子亭12号和翠琅村1号。三个主要居住地,串联起他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成为潜伏英雄的关键人生历程。
其中,1946年,吴石回到南京后,租住在湖北路与云南北路交叉口的翠琅村1号。这里距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很近,步行仅3、4分钟路程。这里也成了他革命信念成长与转变的重要见证地。
当年的翠琅村1号,如今原址上建有一座天星翠琅大厦,与紧邻的狮子桥美食街区,共同勾勒出热闹的商业图景。
炮标,究竟是个什么标?
聂曦的户籍卡详细记录了其年龄29岁,“服务处所”为“国防部史料局”,住所在“炮标”。
这个住所名字,听上去是不是很奇怪?
原来,这和军事编制有关系,“标”相当于现在的“团”。1904年,清王朝训练新军,新军的编制单位仿照清代绿营军制,采用的是“镇—协—标—营—队—排—棚”的编制,对应于现代军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因此,南京老地名中的“三十四标”,就是“三十四团”;“马标”就是“骑兵团”,“炮标”就是“炮兵团”。
而聂曦所住的“炮标”,就是清朝新军第九镇(师)炮标(炮兵团)驻地。位于今天的黄埔路附近。
黄埔路,南起中山东路,北至珠江路。得名于1927年建校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胜利后,这条路见证了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时刻。1946年,这里又成为了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这条路上,还见证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黄埔路上,每一步都是历史,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更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历史需被铭记,和平值得珍惜。
丰富路的尽头,是烟火繁华
陈宝仓的户籍卡显示其48岁,“服务处所”为“国防部”,住所为“丰富路342号”。
“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西汉贾谊《新书•大政下》中的一句话,是“丰富”一词的由来。
丰富路的前身,可追溯至明代,由
斩一只南京特色口味鸭子、再来一杯香喷喷的奶茶……逛丰富路,你需要一个XXXL号的胃。这条老街巷,连接新街口,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市井烟火气息,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成了中外游客来南京打卡的网红街区之一,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翠琅村1号、炮标、丰富路……如今都通往和平与繁华。这些“英雄地标”,时刻提醒着我们:今日富强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闯出来的路。
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聂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