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寒意渐浓,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七河八岛,这两天却格外热闹。11月1日,300余名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选手在太平河上劈波斩浪;不远处的金湾村月光米农学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专家正围绕水稻新品种“月光米”的上市,展开一场关于城市近郊农业未来的头脑风暴。
2022年底记者首次探访泰安镇华丰村,记录下这里从“荒滩地”到“国家森林乡村”的生态蝶变;2023年再访,见证“民宿+”业态让村民们“不出家门端上新饭碗”。如今,三度踏上这片热土,俨然发现这里的“现代化拼图”已从零散的“亮点”,升级为联动的“版图”。
上个周末,记者沿着自在大道一路向北,发现华丰村已被“新岛民”们的创意填满。村口的“伴山豆腐坊”里,80岁老师傅守着祖传石磨研磨黄豆,刚出锅的热豆浆混着油条香;往里走,90后吴江南的“河岛茶研所”里,热门茶饮旺季每天能卖出80多杯,红砖墙上的绿植与壁炉柴火,让这里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宝藏地”;闲置老房改造的林里窑烤披萨店、岛上书店的屋顶阅读区,处处透着老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前游客住一晚就走,现在能待上两三天,采茶、磨豆腐、尝披萨,体验比城里还丰富。”72岁的村民李松才笑着说,他家老屋加入民宿组团后,每年租金收入3万多元,自己在民宿帮厨还能多份收入。“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业不应只是文旅的‘背景板’,而是文旅运营的资源基座。农业本身是有尊严、有收益的。”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镇长练源的一句话,道出了七河八岛农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
顺着华丰村的生态步道继续往北,来到金湾村,这里曾经是普通农田,如今已变身“月光米”的核心种植基地。富含矿物质的长江冲积沙壤土,水质优良的运河活水,以及金秋灌浆期10℃以上的昼夜温差,让“月光米”米粒饱满、蒸饭喷香。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不仅种出了好米,还建起了月光米农学馆,游客在这里既能听专家讲水稻种植知识,也能体验从插秧到收割的农事乐趣。
“以前种杂交稻,一亩地赚不了多少钱,现在种‘月光米’,不仅有土地租金,在田里干活每天还能赚150元。”村民老周告诉记者,“关键是跟着一起搞文旅,咱农民也成了‘参与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到乡村就是既要守好生态底线,也要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实惠。如今的金湾村,早已不只有“月光米”这一张牌:50亩的“岛上务农”共享菜园刚开业,220块标准化菜园就被抢订一空。扬州市民吕文熙带着女儿认领了地块,“周末来种菜,既能亲近自然,还能让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半岛北部,省花卉协会参与打造的“花田禧市”项目已签约,120亩土地上将建起美学空间、疗愈中心,按季节轮作的花卉未来会与“月光米”稻田、共享菜园联动,形成“田园、花园、菜园、果园”的生态画卷。
“我们推出2026‘认养半亩田’计划,为认养者提供可视化、可溯源、可参与的绿色保障,既让消费者放心,也让农民有稳定收入。”练源说,“因地制宜做能让农民长期受益的事,这才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在践行。”
从曾经的荒滩废地,到如今的生态富民样板,七河八岛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变”:变的是从单一到多元的业态,是从贫瘠到富足的效益,而不变的,是对生态的坚守,对民生的牵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把富足种在田里、落在村民的笑脸上。”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书记李桂山表示,未来还要继续把生态优势揉进农文旅的每一环,让七河八岛不仅育出“金稻”,更育出乡村振兴的“金路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添上一笔生态与富民共生的亮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鑫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