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科学研究的“好种子”如何长出产业发展的“金果子”,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如何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从今天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将聚焦江苏科创领域一批具有“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跨界者”。他们成功实现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变形”,而双重身份的加持更使他们有别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或者企业领头人。这种蜕变,这种跨界和融合的过程,正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真实写照,也是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生动案例。
“脑机接口被写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我们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慧创医疗”)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汪待发,正带领团队瞄准另一世界难题——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开启新一轮技术攻坚。
深耕创业十年,汪待发已带领企业攻克全脑成像这一世界难题,将自主研发的光学脑机接口产品成功推向市场。该技术无需植入电极,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即可精准定位脑部疾病治疗靶点,已支撑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与诊疗实践——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运用该技术,对一位90岁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精准经颅磁刺激治疗,仅一个月后,老人成功脱离植物状态顺利出院。
锚定攻坚方向,研发“戴在头上的功能核磁”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被视为“戴在头上的功能核磁”。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它用光学为不同状态下的大脑活动“画像”,有着无痛、无创、便携、实时等特性,是研究脑科学、脑医学的重要工具。
在丹阳苏慧创脑科学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慧创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超100通道、可实现全脑成像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医疗装备。测试者戴上布满光纤探头的特制“帽子”,只需5分钟,便可获得一份详实的脑部信息报告。
该装备因“高精尖+原创+领先”的综合属性,于2022年获评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如今已迭代升级至157通道。
20年前,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还是一个冷门、小众的技术领域,“看不见也摸不着”。汪待发回忆,创业前经历长达10余年的“炼心”过程: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还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时,或是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学时,他都在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2015年9月,31岁的汪待发访学回国,深感时不我待,立志要把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落地实现产业化,并做到领域内世界领先。2016年1月,他只身来到丹阳,在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孵化”创立了慧创医疗。
“公司成立不久,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了,我赶上了好时代。”汪待发说,紧密服务国家战略,科研更有价值,企业也更有底气。
“创业初期,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亚洲人的黑头发。”汪待发说,当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被国外垄断,动辄数百万元的设备,却无法解决黑色头发覆盖区域难以成像的问题。他组建研发团队,以近乎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其间,丹阳提供的“三年零成本创业”和江苏多级人才政策的支撑,为企业专注研发解了后顾之忧。高达40%的研发投入、不断充实的人才队伍、北航专家团队的鼎力支持,推动着团队的研发进程。
历时3年,历经数百次试验、挫折和迭代验证,汪待发团队用一种超级灵敏的近红外超微光探测技术和独创的信号提取技术,攻克了“黑发困境”,实现了全脑成像的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医疗装备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慧创医疗的产品已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清华大学等1000余家三甲医院和科研单位示范应用,开展临床检查和科学研究,已支撑用户在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
双重身份交融,在硬科技创业中迸发更大价值
十年间,汪待发一边创业,一边担任北航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双重身份“互相学习”,从而迸发更大价值。
在他看来,科学家的核心能力在于“用理论和实证将天马行空的想法具体化”;企业家核心能力则在于“提前5到10年的前瞻判断力”和“精准的识人用人能力”。
“科学家、企业家本质上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偶尔有交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交叉的概率大幅增加。”汪待发认为,如果科学家具备企业家思维,就能够更好地布局课题,让科研更接近国家需求,未来也能更好地做产业化落地;企业家如果具备科学家思维,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让企业不断焕发生命力。
“创业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直积极与高校、医院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转化。”汪待发说,在这一过程中,他立志成为“最懂临床需求的科学家”和“引领科研方向的企业家”。
企业技术支持总监梁航回忆,2021年,慧创医疗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开展新生儿脑功能研究项目。娇嫩的宝宝、差异巨大的胎发,让原本成熟的成人设备在采集新生儿脑信号时屡屡失败。汪待发带领团队一起攻坚,从调整设备性能到选择头帽材质,再到优化采集流程,他逐一敲定关键方案,最终研发出婴幼儿专用采集枕,解决了信号探测和舒适度的双重难题。
近两年,脑机接口站上产业风口,慧创医疗加快了产品开发进度,布局更为全面的同时,也在不断遭遇市场的捶打。企业副总经理邬林通说,公司在推进大通量全脑设备研发时,曾投入数百万元开模,却因市场接受度不足导致销量未达预期。汪待发没有气馁,一边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策略,一边带领团队深耕技术,推出现阶段更受市场青睐的便携式装备。“汪老师总能快速总结经验、迭代进步,这种复盘能力正是创业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企业掌舵人而言,在面临危机时应该将其视为经营的契机。我们既需要更宏观地把握战略方向,对于微观的事情也需要有更多的洞察。”汪待发说。
“自己不会开赛车,就必须找到最会开赛车的人。”汪待发先后挖来多位龙头企业资深高管,搭建起专业高效的运营体系。邬林通便是在两年前放弃全球领先医疗设备企业的高管职位,加入慧创医疗。
2024年起,中国脑机接口应用步入加速期。这一年,慧创医疗也进入高速成长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在独角兽企业,光学脑机接口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稳居细分领域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超50%。
紧抓发展机遇,前瞻布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十年间,汪待发见证了脑科学和脑机接口产业的“乘风而起”:2016年,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启动;2017年,“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计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将脑科学列为国家战略性前沿科技与研究方向;2025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年10月,“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中国多家医院加速建设脑机接口门诊及病房。慧创医疗紧抓机遇,已与北京天坛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合作脑机接口评估门诊,参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建设。
“从国家战略到产业布局,脑机接口正迎来发展关键期。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挑战阿尔茨海默病。”汪待发信念坚定。
其实,早在创业之初,他就以“三个五年”规划布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管线——“第一个五年提炼思考,第二个五年落地见效,第三个五年实现商业化”。
然而,2018年前后,当他满怀信心一次次去谈融资合作时,才发现:“在投资人和客户面前没有科学家,我是乙方,他们是甲方。”他坦言,科学家通常更受到尊重,而企业家无论多有情怀,如果甲方不认可,那都无济于事。
“科学家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企业家不行。”汪待发开始调整自己,从最初看不懂投资人的质疑眼神,到坦然接受对方的不信任,再到不卑不亢地回应投资人犀利的提问。
历经多次融资,汪待发总结出投资人的“灵魂三问”:“美国人都没有做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做?”“中国如果没有院士在做,你又凭什么能成功?”“你的成果看上去是不错,但你为什么还没成为院士?”
汪待发从容回应,“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在多个领域与欧美并跑甚至实现超越,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具备国际视野和落地转化的能力;院士的成就也是从年轻时积累而成,他们未涉及的领域,正是我们年轻人的机会。”
与此同时,汪待发也用行业认可来获得投资人的信任。截至目前,慧创医疗已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不惧质疑的信念,支撑着团队持续攻关。2024年,慧创医疗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完成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仪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能够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疾病进程。今年10月,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仪三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记者手记】
跨界者的“平衡术”
深耕脑科学20余年的研究者,执掌科创企业近10年的掌舵人——自2016年创业以来,汪待发以双重身份诠释着跨界“共生之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答卷。
“作为科学家,要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作为企业家,要看准未来趋势提前布局”,这是汪待发对自己的要求。
清华求学、北航任教的岁月,锤炼了他作为科学家的核心能力——用理论与实证破解技术难题。这种能力让他在创业后面对“黑发困境”,他带领团队历经数百次试验,实现了全脑成像的重大突破,这份执着正是科学家底色的生动彰显。
而企业家的前瞻思维,让他的科研之路始终方向清晰。在脑机接口尚未成为产业热点时,他便锚定临床转化方向,提前布局全脑成像技术攻坚。这种对趋势的精准把握,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跨界“平衡术”的精妙运用,让双重身份相互成就:科学家的严谨让研发少走弯路,企业家的前瞻性让科研更贴近国家需求与市场痛点。他立志成为“最懂临床需求的科学家”和“引领科研方向的企业家”,这种定位让慧创医疗始终站在产学研医融合的前沿。
面对投资人的“灵魂三问”,他用科学家的专业底气回应质疑,用企业家的灵活融通整合资源,提前布局、坚定推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跨界智慧,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汪待发所言,硬科技产业化浪潮中,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身份交叉概率会大幅增加。当科学家多一份企业家思维、企业家多一份科学家素养,娴熟掌握跨界“平衡术”,或许正是科创企业破解发展密码、实现突围突破的关键所在。
【人物简介】
汪待发,1984年出生于安徽安庆,2010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2016年创立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他深耕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20余年,带领企业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脑机接口”重大科技专项,相关成果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实现全脑成像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医疗装备,获评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已在100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应用。企业参与制定中国首个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强制性国家标准,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在独角兽企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摄像 白利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