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全国首款“公证开镰米”的深层启示
2025-11-05 19:5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孟亚生  
1

日前,南京公证处5名公证员手持相机和记录仪,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名文”大米核心种植基地里,对全国首款“公证开镰米”的收割、运输、烘干、脱粒、封装等流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并办理保全证据公证,为“信任”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期以来,消费者渴望安全优质的食材,却苦于缺乏鉴别依据;种植户深耕细作提升品质,却难以获得相应价值回报。“开镰米”是每年水稻成熟后的“第一口鲜”,“公证开镰米”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司法公信力引入农业产销全链条,每一盒“开镰米”都贴上公证封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封条,让“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保障”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可扫码查证的透明轨迹。这种“公证+溯源”的创新模式,本质是用制度信任替代经验判断,让农产品从“非标商品”升级为“法律保障产品”,既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也让种植户的品质投入转化为品牌溢价。因为有了公证和保险的加持,品牌公信力得到极大提升。

“公证开镰米”,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公证和保险的介入,要求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如,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休耕轮作、秸秆还田、稻鸭共作等生态种植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这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证开镰米”的成功,是政府、公证机构、保险企业、电商平台与种植户多方协同的成果。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搭台,打通政策支持通道;公证处提供司法保障,筑牢信任防线;保险公司创新保险服务,实现从“保成本”到“保质量”的跨越;电商平台搭建预售渠道,让“第一口鲜”直达消费者。这种跨界协作打破了行业壁垒,将法律服务、金融保障、数字营销与农业生产深度绑定,使“开镰米”不再是单纯的粮食产品,而是融合了生态价值、文化体验与安全保障的复合型商品。

“公证开镰米”的成功,将带动更多的农产品采用类似的模式,培育更多特色农业品牌,从而推动整个乡村产业的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都能以信任为基础,以品质为保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文化价值融入市场价值,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就会越走越宽广。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与设备的升级,更是生产方式、价值体系与信任模式的革新。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农产品的竞争已从“数量比拼”转向“品质较量”,从“产品竞争”升级为“信任竞争”。相信在未来,随着“信任赋能”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完善,每一份田间劳作都能获得公正回报,每一次消费选择都能得到坚实保障,农业农村必将焕发更强活力。

(孟亚生)

标签:
责编: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