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电影圈为何把南京“刷”成了一部“大片”
2025-11-05 15: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洁  
1

如果说“苏超”让南京变成一座球场,音乐节让南京成为一座舞台,那么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无疑又让南京成为一座影城。

这几天,100多位电影人走进南京的大街小巷,一场没有红毯、没有颁奖的“Citywalk”持续刷屏。他们走过朝天宫的石阶,穿行熙南里的老巷,在大华大戏院前驻足,登上“长江之恋”游轮——没有舞台,整座城市就是舞台;没有剧本,每一步都是即兴的对白。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共演,悄然在梧桐树影中展开。

图片

“陪老妈追星唐国强老师,成功!”

“勇敢地蹭到了和陈宝国老师的合影,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一分钱没花,在玄武湖看到赵处长——侯勇老师!”

社交平台上,人们晒出的不只是合影,更是一次次带着温度的相遇。那些只在荧幕上见过的面孔,此刻就走在你身边,聊着家常,讲着往事。张丰毅笑着说:“我们还不算老,前面走的那些才是真正的老艺术家,我们顶多算中生代。”然后从“20后”数到90后,笑声洒在风里,也落在人们心里。

一位观众轻声记录:“老师们聊天真的很有趣诶。”

遇见,不止于镜头前的一瞬。

在朝天宫,一个正在滑滑梯的小朋友突然被一群艺术家围住。沈丹萍看着孩子,语气激动:“我和女儿两代人都滑过这个滑梯。”一句话,唤醒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在南师大校园剧团,学生们没想到,银幕里的前辈会站在面前,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入戏。他们听到的不只是表演技巧,更是一代人对信仰与责任的坚守——那是一种比台词更深刻的力量。

走进大华大戏院,迎接肖桂云、刘之冰等艺术家的,是南京市民自发合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英雄赞歌》……歌声响起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艺术与生活在此重逢。

电影人也在回应这座城。“从来没见过如此包容的城市”“忘不了南京的什锦菜”“想嫁到南京”……这些朴素而真挚的告白,随短视频流转,让星光、人情与城市气质交织成一部流动的影像诗。

我们为什么爱电影?

余华曾说:一部伟大的电影背后,藏着千万部观众心中的“另一部电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碰撞出共鸣——有时是一句台词,有时是一场戏,有时只是一个眼神。这共鸣,是引诱,是唤醒,是让别人的人生照进自己的生命。

而此刻,当有人问“你为什么爱上南京”,答案又多了一个。这场相遇,从不是单向的明星打卡,而是艺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图片

作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与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行业盛会,活动不仅包含口述影史录制、特别访谈等专业环节,为中国电影留存珍贵史料,更让艺术走出殿堂:非遗技艺因电影人的到访被更多人看见,长江生态保护借艺术影响力扩大声量,南京的历史文脉与市井烟火,都成为“扎根生活沃土”的创作素材。而接连上演的苏超、音乐节、电影周,也让“六朝古都”之外,更添“活力之城”的鲜活注解。

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节,而是一次“城市出演”的全新尝试——

城市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叙事的主角,它以六朝古都的厚重、十朝都会的烟火、长江之畔的担当、文学之都的深情,完成了一场关于城市如何与文化共生的完美“出演”。

而电影人和城市居民、游客同时成了这部“城市电影”的共演者。

这部电影,既有梧桐树下的轻语,也有从城市厚重历史中汲取的深沉回响。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艺术家们肃立默哀、敬献鲜花。唐国强、王伯昭提笔写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他们重返这座曾被战火吞噬的城市,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确认——艺术从何而来,又该为何而存。

纪念馆内,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让97岁的田华瞬间泪目:1943年初,15岁的她作为八路军晋察冀抗战剧社的小演员,与战地记者雷烨留下唯一合影。仅仅三个月后,雷烨在掩护村民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多岁。“他跑回去叫醒村民,又回去拿相机……敌人包围了他,他宁死不投降!”田华哽咽着复述,“雷烨,我们想念你!”

正是这样的记忆,塑造了她近80年的艺术信念。从《白毛女》的喜儿到《党的女儿》的玉梅,田华始终相信:“从生活中取材,是一大幸福;作品能回归生活、推动时代,是第二大幸福;在创作中不断成长,是第三大幸福。”

而今天,这份信念正在延续。

在“长江之恋”游轮上,百位电影人齐唱《长江之歌》,并向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捐赠公益基金——江豚是“长江的微笑”,守护它,就是守护城市的未来。

在玄武区金陵浪漫中心结婚登记处,牛犇、陈炜、沈丹萍为新人送上祝福。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最朴素的祝愿,却道尽对这座城最深沉的爱意。

南京的魅力,从不在打卡清单或网红榜单里。它藏在一次对视、一句寒暄、一场不期而遇的合唱中——既记得苦难,也拥抱生活;既回望历史,也走向未来。

从朝天宫的滑梯到长江上的歌声,从纪念馆的默哀到结婚登记处的祝福,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南京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答案:最好的电影,从来不是银幕内的虚构故事,而是扎根真实土地、饱含人民情感的城市叙事。

南京,本身就是一部电影。

而每个人,都是它的主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