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最近两天,宿城区水月湾家庭农场的千亩稻田里,5台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金色的稻浪随之翻滚。农场负责人臧耕年站在田埂上,看着一车车饱满的稻谷被运往不远处的烘干仓储中心,他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下这丰收的场景。
“亩产大约1400斤,跟往年持平,总算放心了。”臧耕年长舒一口气感慨道,“今年的丰收,格外来之不易!”
一场突如其来的“湿粮”危机
臧耕年的“来之不易”,说的是半个多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湿粮”危机。
10月中旬,正值秋收关键期,连绵的阴雨不期而至。对于像臧耕年这样的大户来说,最怕的就是“收下来,晒不了”。
“我们自己的1200亩水稻还好,有烘干设备。但周边很多农户,特别是散户,眼看着抢收下来的稻谷堆在家里,水分高达25%,急得团团转。”臧耕年回忆,“那时候大家都在说,这雨再下两天,稻子就得在袋子里发芽霉变,一年的辛苦就全完了。”
臧耕年的焦虑,是当时宿迁500余万亩秋粮面临的共同困境。一场与天气赛跑、与时间竞速的秋粮保卫战,迫在眉睫。
烘干仓成了农户的“诺亚方舟”
作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臧耕年没有只顾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他的农场拥有40余台农机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烘干仓储中心,这在危急时刻成了周边农户的“诺亚方舟”。
“我跟乡亲们说,别急,只要我的烘干机转得动,就先紧着大家用!”臧耕年当即决定,腾出自己的设备,优先帮助周边农户烘干湿粮。烘干房的机器24小时轰鸣,灯火彻夜不息。那段时间,他几乎就“长”在了烘干车间里,协调车辆、检测水分、调度机器。“看着农户们愁眉苦脸地送来湿谷,又满脸笑容地运走干粮,我觉得比自己丰收了还高兴。”
截至秋收结束,臧耕年的农场累计为周边农户烘干了超过1000吨稻谷,解了数百户农民的燃眉之急。
几乎是在同时,数百个类似的“救援”在宿迁全市展开。针对农户“找烘干点难”的痛点,宿迁市紧急行动,连夜梳理出全市453个粮食烘干服务场所的详细信息,并向社会公布。这张被誉为“秋收应急地图”的清单,迅速在各大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为无数焦急的农户提供了精准导航。
“地图”指引下,全市1347台粮食烘干机“火力全开”。在宿豫区,青农稻麦种植场的负责人吴可,靠着自家提前购入的日烘干能力180吨的机组,将500亩水稻全部安全入库;在国有粮库,宿迁市金恒地方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陈集分公司日处理能力300吨的烘干线也投入运转,敞开大门收购秋粮……短短两天时间,宿迁的每一份农业力量都被动员起来,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保粮“生命线”。
政府的“组合拳”是大家的坚实后盾
这场保卫战之所以能打赢,偶然中蕴含着必然。臧耕年感慨,如今的种粮,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
“政府的反应太快了,从发‘地图’到技术指导,再到农机补贴,一直都在帮我们。”臧耕年的话道出了背后强大的体系支撑。
围绕秋粮生产,宿迁早已打出系列“组合拳”:
强化硬件:今年全市新增联合收割机1884台、粮食烘干机139台,并加快农机购置补贴兑付,让新装备第一时间投入战场。
强化技术:成立533个服务指导组,300余名农技人员“包乡包村包主体”,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抢收抢种。
强化保障:整合3600余万元项目资金,开展“一喷多促”、病虫害防治等作业超2000万亩次,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正是这套未雨绸缪的“组合拳”,让宿迁在突如其来的阴雨“烤”验面前,有了从容应对的底气和韧性。
如今,水月湾家庭农场的水稻已全部收割完毕,臧耕年又开始忙着检修机器,准备小麦播种。“忙完这一季,还有下一季。”他说,稻谷已颗粒归仓,这次的丰收,格外来之不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