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朵金花”绽放文华奖,文艺苏军领跑全国
2025-11-04 22: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慧  
1

金秋时节,江苏文艺硕果盈枝。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在重庆揭晓。在这场代表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荣誉的角逐中,江苏文艺创作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扬剧《郑板桥》、民族舞剧《红楼梦》分别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编剧王宏、张军获得“文华编剧奖”。

五部作品,五项大奖。江苏获奖总量位列全国之首,创下了历届最佳成绩。在这场强手如林的艺术竞赛中,江苏凭借什么脱颖而出?

巅峰对决,五朵金花彰显“苏式气韵”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称得上是“中国舞台艺术的天花板”。自1991年第一届评选以来,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如今,它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在艺术节期间评选。文华奖包含文华剧目奖和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等单项奖。

本届文华奖,总计颁发53个文华奖项,其中江苏独揽5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尤其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5部“文华剧目奖”中,江苏占据2席,不仅实现了江苏文华奖“五连冠”,而且在获奖数量上取得历史性新突破。

扬剧《郑板桥》

纵观江苏获奖作品,题材各异、形式纷呈,涵盖舞剧、戏曲、音乐和小节目等多个类别,展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和时代气息:扬剧《郑板桥》以轻松诙谐的轻喜剧风格,让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洁的郑板桥“活”在了舞台上;民族舞剧《红楼梦》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构古典文学巨著,让经典焕发出当代生命力;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作为唯一进入终评的音乐会,用音乐语言描绘水韵江苏的万千气象;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以农民陈奂生及其子女在改革开放后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农村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淮剧小戏《赶脚》在传统淮剧《孝灯记》基础上创新,通过女主人公成凤英主动追寻发配未婚夫途中引发的身份误会,重塑了一位具有现代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

民族舞剧《红楼梦》

“这份成绩单是江苏文艺硬实力的最好证明!”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季国平,曾多次担任文华奖评委。他透露,本届文华奖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五年拓宽至近十年。在此背景下,参赛佳作频出,竞争激烈。江苏能有五部作品同时获奖,实属全国罕见,充分彰显出江苏文艺创作整体实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这几部作品均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它们既坚守了传统艺术的本体与精髓,又在内容、形式与精神上大胆融入时代气息,展现出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创造性融合的生动气象。”季国平说。

深根沃土,精品诞生背后的创作密码

这份沉甸甸的获奖名单,绝非偶然地昙花一现,而是江苏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阅,它向全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江苏这片经济繁荣的热土,同样是一片文艺创作活力迸发、硕果累累的文化沃土。

2021年,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创作生产体系”目标,将文艺精品创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江苏秉持“一盘棋”工作思路,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创作合力。通过健全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全领域协同、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推进、全周期扶持、全过程推广的“五全”工作机制。

一方面,江苏积极推进平台构建,通过举办、承办紫金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的文艺活动,为文艺精品展演与文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舞台。另一方面,着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评估定级工作,推动省市县级院团均衡发展。

为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江苏从省级层面加强引领,积极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生态。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和《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拳”,激活了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获奖的五部作品,都是江苏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扶持过的优秀作品。不少还入选了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有力的政策扶持,让艺术家的梦想得以生根发芽。“这是扬剧首次斩获文华大奖,具有里程碑意义。”喜讯传来,从艺48年的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难掩激动。尽管早年已荣获文华表演奖的个人殊荣,但他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个更深的梦——要为他挚爱一生的扬剧剧种拿一次文华大奖。

从最初没有经费立项的焦灼,到数十次打磨提升后的精益求精,再到反复发作的伤痛困扰,扬剧《郑板桥》的创作历程走得异常艰辛。曾有朋友不解地问他:“李政成,你何苦为难自己?”但他总是在沉默中坚持,一场场的演下来,郑板桥身上的那股“倔劲”,支撑着他一路前行。“我深爱扬剧,更有幸遇到《郑板桥》。这部戏是我艺术生命的落脚点,我必须带它走向最高舞台,让更多人看见。”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感慨,这份获奖名单的背后,是江苏文艺生态走向成熟、步入良性循环的必然体现。季国平坦言,江苏文艺佳作频出,得益于党委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在方向引导与资源整合上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作品的思想高度与艺术品质;而在具体创作中,则充分尊重艺术规律,赋予艺术家充分的自由空间。“这种信任,是对艺术最大的尊重。”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这份尊重,在剧本创作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编剧王宏、张军将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堪称经典形象的“陈奂生”,经过再创作后搬上了舞台。以滑稽戏的艺术形式表达厚重的现实题材,把“笑”和“幽默”作为主要的方式去表达内容、承载思想,对编剧有着极大挑战。两位编剧大胆创新,为“陈奂生”这个人物创作了一部别传——它既与高晓声笔下的原作血脉相连、气质相似,又在主题和情节上独立成篇,二者彼此映衬,各具风采。

常州优秀青年编剧张军深切感受到,作品得以自由生长,离不开一片肥沃的创作土壤。他曾参加省文旅厅实施的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亲眼见证了这项工程如何像一方活水,滋养着江苏戏剧的根基。在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等业务骨干的引领下,“源头工程”始终聚焦于基层编剧人才的发掘与培育,通过年年举办的戏剧讲坛、实地采风、名家辅导等丰富形式,为编剧人才的成长铺就道路,也让剧本创作的整体水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人民在场,从“获奖精品”到“市场爆款”

一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奖杯与口碑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本届文华奖更加注重引导作品从评奖走向市场,提高了参评作品的演出场次要求,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接受人民的检阅。

令人欣喜的是,民族舞剧《红楼梦》早已完成了从“精品”到“爆款”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这部现象级的作品已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观剧盛况。10月16日,该剧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完成文华奖的评审场演出后,大批年轻观众自发聚集在剧院侧门,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欢送演员离场。这份由心而发的热爱,比任何奖杯都更有说服力。导演李超感慨道:“这是属于传统文化的荣誉时刻,我们要做的就是虔诚地把文字变成生命,把经典变成当下的情感,感谢每一位同行的观众,是你们让这场‘梦’持续生长。”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也通过巡演赢得了市场认可。指挥彭家鹏透露:“这部作品已经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演出近40场,几乎场场收获好评。演出时,年轻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说明,只要作品质量过硬,民族音乐同样能在当代找到知音。”

本次文华奖还面向小戏小品、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首次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让“小而美”的作品登上了大舞台。

好听!好看!淮剧小戏《赶脚》给许多观众留下了赏心悦目的观感,舞台上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该剧取材于淮剧传统戏《孝灯记》,编剧对原故事进行提炼与重构,令整出戏节奏紧凑、妙趣横生。

淮剧小戏《赶脚》

在盐城市淮剧团负责人李莺歌看来,《赶脚》的成功离不开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与青春力量的注入。该剧在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皆作出大胆而年轻的尝试,三位“00后”青年演员,以扎实的毯子功、水袖功、翻打滚踢等传统程式,为古老的剧种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传统剧目要传承,必须触动年轻观众。”李莺歌说,“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轻人看什么都习惯‘倍速’。我们这部作品‘小而美’,在有限时长里把故事讲完整,还融入了轻喜剧元素,正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观赏习惯。”

五部作品,五座奖杯。金秋的丰收是对过往耕耘的肯定,更是迈向文艺新高峰的里程碑——对于永不停步的文艺苏军而言,最好的作品,永远在下一部。最高的荣誉,永远在人民心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