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闪耀创新场①|新赛道上崭露头角,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做对什么?
2025-11-04 21:4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宣  
1

仅用两年多即研发出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在国内“唯二”通过协作机器人德国TÜV功能安全认证,成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产业专项基金首个直投项目……在江苏机器人产业集群中,一颗“新星”赢得行业瞩目、社会关注。

10月31日,记者走进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埃斯顿酷卓),与公司CEO李远平博士、CTO臧家炜博士深入对话,探寻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兴企业,在新赛道上找准方向、快速成长的奥秘。

以工业优势抢占具身智能“风口”

南京市江宁区吉印大道,埃斯顿机器人产业园内,埃斯顿酷卓与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埃斯顿)靠在一起。

2022年,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埃斯顿,捕捉到人机协作、具身智能的“新风口”,孵化埃斯顿酷卓,赋予其专注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使命。

臧家炜回忆,起初他们调研了很多方向,有人提议做家庭服务机器人,毕竟那会儿人形机器人进家庭的话题很热。但家庭场景需求太分散,今天要扫地、明天要做饭,技术落地难度大。团队最擅长的还是工业领域,而且传统工业机器人已经遇到产业痛点。

原来,2021年臧家炜在埃斯顿未来技术研究院担任院长时,就听到一些来自工业一线的声音。“当时有船舶制造企业说他们焊接船体中厚板时,工位分散且空间狭窄,传统工业机器人体积大、重量沉,根本没法像工人一样‘移动作业’,只能靠人工拿着焊枪一点点焊。”

埃斯顿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渠道网络,以及对焊接、装配等工业工艺的深刻理解,是新兴创业团队最核心的优势。

团队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才能适配动态变化的工业场景?机会浮现在眼前,比如汽车制造里,发动机螺丝装配要求精度极高,差一点点就可能影响性能,传统机器人没有力感知反馈,很容易出问题,这就是创业者面前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工业机器人市场体量足够支撑企业成长。臧家炜说道:“2022年,我们就通过渠道接到第一笔订单——为一家新能源车企提供协作机器人,用于电池包零部件的搬运。”

如今,公司产品进入汽车制造、3C、新能源、光伏、锂电等多个行业,去年营收1000万元,今年可以达到5000万元目标,明年预计突破1亿元。

以“技术复用”能力实现研发提速

走进埃斯顿酷卓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S-Eco系列协作机器人先灵活地抓取汽车零部件,再精准地放置到指定工位;不远处,S-Pro系列协作机器人在进行精密的螺丝装配,力矩传感器实时反馈力度,确保每一颗螺丝的拧紧度都符合标准。

这两款协作机器人属于单臂机器人,手臂力量与灵巧度高,具备智能决策能力,是公司目前出货量最大的产品。臧家炜介绍,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硬件和小脑控制技术上是相通的,比如电机控制、运动规划算法。

在协作机器人研发上的技术积累,为公司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打下基础,但困难不可避免。“公司从单臂协作机器人起步,到攻关研发出具备手、脚、眼、脑感控一体的移动复合机器人,其中的技术爬坡之路非常艰难。”臧家炜说,人形机器人从头部到手部、臂部、腿部、腰部和踝部的全尺寸设计全部要重新开始,硬件结构、软件架构上均有显著优化,同时还要同时实现减重降本。“具身智能将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核心战场,而人形机器人正是其理想载体。”臧家炜直言。

新赛道上,公司发足狂奔,成立两年多就完成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较业内3到5年的研发时长明显提速。此后,公司又用9个月完成技术迭代——2024年9月、2025年6月先后发布两代人形机器人产品。

在技术路线上,公司借助第三方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专注于垂直场景的小模型开发。“比如焊接场景,我们收集不同材质、厚度工件的焊接数据,训练专门的模型,让机器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焊接参数,提高焊接质量。有一家钢结构企业,他们的工件厚度不一没有标准,传统机器人需要频繁调整程序,而我们的机器人通过小模型训练,能自动识别工件厚度并匹配焊接参数,效率提升30%以上。”

功能安全认证,是这家新兴企业着力构建的另一重核心壁垒。协作机器人需要与人近距离交互,安全是重中之重。“有一次,我们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做现场测试时,一名工人不小心碰到机器人的手臂,机器人瞬间停下来,没有对工人造成任何伤害。这就是急停碰撞检测功能在起作用。除此之外,我们的产品还有末端力输出限制、速度与分离监控等功能,这些都是功能安全认证的核心要求。”臧家炜自豪地说,“目前国内仅有两家企业拿到了协作机器人德国TÜV功能安全认证。拿到这个认证不容易,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算法,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国际标准。这个认证也成为我们赢得客户信任的重要砝码。”

以专项基金促团队产能“双扩容”

2024年11月,公司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获得国家先进制造产业基金二期1亿元和江苏省战略基金3000万元的投资。“这得益于相关部门对我们公司研发实力、发展战略的全面认可,看好我们未来的发展。”公司CEO李远平感叹道。

资金到账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充团队,从80多人增加到160人,其中研发团队从30多人扩充到60多人,包括一批在AI算法、机器人控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投资支撑了研发投入的增长。“今年我们的研发投入预算达到三四千万元,比去年增长50%,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比如单臂20公斤人形机器人,预计年底推出;还有控制系统的迭代,今年三季度完成一次重要更新,现在机器人的响应速度比之前快了15%。”李远平说,“资金还用于产能扩建。我们新建了一条生产线,现在产能明显增加,交付速度更快。”

他还特别提到,江苏良好的产业生态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很大,例如南京机器人产业攻坚办组织的行业交流,创造了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对接的机会。

埃斯顿酷卓的快速成长,是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聚焦这一未来产业,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链完善与产业集聚。在整机、关键部件、大脑、小脑等方面,江苏已经拥有业内领先的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既给一家家“埃斯顿酷卓”指明了方向,也将为它们带来新的利好和机遇。

臧家炜说:“我们会继续深耕工业场景,把技术做扎实,把产品做可靠,为江苏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工业领域具身智能的单项冠军。”

对于创新创业者,他结合切身感悟给出建议:“首先要找准赛道,不要盲目追逐热点,要扎根自己熟悉的领域,解决真实的产业痛点;其次要重视技术积累,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后要学会借助生态的力量,资本、供应链、渠道这些都很重要,但不能过度依赖,还要培养自主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