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发展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盐城乡村,是满载希望的田野,孕育无限可能;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场,既有质朴醇厚的“乡土风情”,又有丰富多元的“发展图景”,是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即日起,新华日报社盐城分社推出“乡村振兴盐城行——街镇发展新图景”系列报道。聚焦乡村振兴中积极探索且成效显著的乡镇样本,探寻发展密码与振兴密钥,全方位展现盐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与成果。
秋日的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10月29日,走进六川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眼前的景象有些特别,空气中弥漫着辛辣又清新的葱香味。村干部们没有围坐在会议室里,而是聚在屋边的空地上,手里忙活着的,是刚从屋边五亩空地上摘来的一摞摞青翠小葱。他们熟练地掐掉黄叶、剥去底部的老皮,准备发往长期合作的市场与餐饮店。
“有事情做事,没事情就聚在一起剥葱。”六川村党总支书记安汉卿笑着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种葱简单,好入手,每天能产出二三十斤,算是‘自种自摘自销’,既是为了增加集体收入,也让大家伙儿有个念想,心更齐了。”
不远处,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水稻已长至齐腰高,收割机正在田里“吞吞吐吐”,进行着最后的抢收,收割后的土地正被翻耕、晾晒,准备抢种小麦。“全村8000多亩水稻已收割大半,剩下的要抓紧收完,11月15日前麦子得种下,农时可不等人。”安汉卿的盘算里,满是对丰收的期盼。
与此同时,金豆公司的烘干收储中心一片轰鸣。32台烘干机日夜运转,日烘干能力高达1000吨。“我们通过卸粮池输送,车辆卸货方便,省时省力还环保。”负责人陈军穿梭在运粮车之间,指挥若定。
“我们与周边六个村集体合作,规模化流转7000多亩土地,重点推广本地的特色双青豆,实行‘豆麦轮作’。”陈军介绍,村集体以土地和组织生产入股,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与销售支持,收益共享,让村集体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去年该公司开票销售1.8亿多元。陈军指着旁边正在出粮的运粮车说:“这些都是送往合作米厂的。明年3月,我们还计划启动两万吨规模的仓库建设。”
加工车间里,运输、除杂、烘干、打包全流程机械化,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现在上班路上只花五分钟,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文达村村民浦云峰道出了许多工友的心声。这里像他一样的固定工人有15名,日薪百元,多是本地村民,收获旺季日用工超过30人,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特色为王。万盈镇深谙此道,在“土特产”上做足了文章。
六里村的香芋种植基地里,木桩搭起的架子整齐划一,绿油油的藤蔓生机勃勃。拨开土层,大小不一的香芋串在一起,大的如鹌鹑蛋,小的仅两节拇指大,煞是喜人。
“这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六里香芋’有绿色食品证书,种了很多年。”六里村党总支书记骆冰蹲在田边,轻轻拉出一串香芋,“以前都是房前屋后零散种,不成气候。现在我们示范种植,起垄、搭架,排水更畅,产量更高。”
通过整体推进、连片种植,全村300多户种植了800多亩香芋,亩产千斤左右,每斤卖到八块多,亩产值达8000多元。“预计11月中旬就能全部卖出,主要销往南通。”骆冰算了一笔账,“利用零散地块,一户村民一年能轻松增加一两千元收入。”
香芋种植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却完美契合家前屋后的零散地块和农民的闲暇时间。“老百姓下班回来,拔拔草、施施肥,就能种起来。”万盈镇副镇长黄晓梅道出了“小而精”的奥秘。目前,“六里香芋”已打入“大丰仓”名录,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同样带着“万盈”基因的还有双青豆。这种富含花青素、市场缺口大的豆子,万盈的沙壤土是双青豆的优生区,生产的双青豆个大无斑品相好,深受市场和客户青睐。“我们下一步想把六里香芋和双青豆的品牌做大,因为这两个产品,只有在万盈才种得更好。”黄晓梅说。万盈镇计划用三年时间,将香芋、双青豆、大葱的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1000亩、10000亩和4000亩,让特色产业的根基越来越厚实。
产业兴旺的同时,生态宜居的脚步也未停歇。在六里村的养殖池塘尾水项目现场,“三池两坝”正有效运转。富含残饵和粪便的养殖尾水经过层层净化,变得清澈见底,最终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尾水处理不好,环境会恶化,鱼虾也会死亡。”骆冰介绍,这种以生物净化为主的模式,守住了乡村的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过上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生活。
在顾灶村的手工加工点,“嗡嗡”的缝纫机声汇成了一首动听的“致富曲”。六名工人手脚麻利地推送着布片,飞速移动的针脚下,一个个枕头套逐渐成型。
“我们这活在店里能干,在家也能干,一天挣百十元,一年下来能有万把块钱额外收入。”手工点负责人顾龙珠腿脚不便,但眼神里充满了光彩。
“这个手工点已覆盖全村50多户,村民利用闲暇时间,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实现年年增收。”顾灶村党总支书记顾益群补充道,这种灵活的模式,让留守妇女、老人等闲置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
这种“小产业大民生”的生动实践,正是万盈镇推动富民增收的鲜活注脚。而其背后,是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提供的坚实支撑。2024年,万盈镇村集体经营收入总和突破1500万元,村村均超60万元;三总沟路提档扩宽、康宁小街整治等七项民生实事全面竣工;新建的省级院前急救120万盈分站,实现了全区东南片零的突破;“长者食堂”村村全覆盖,日均惠及200余名老人;建成19个未成年人暖心工作室;“戏曲进校园”“护苗行动”等文化志愿服务惠及群众9.42万人次……这些数据,已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秋收冬种,万物归仓又孕育新生。在万盈镇的田野上,收割机一边吞下金色的稻谷,一边吐出希望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钰
视频 彭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