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26日,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在上海普陀区启幕,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扬州企业携创新成果精彩亮相,该公司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的“扬州市高端金属板材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入选沿沪宁首批技术创新联合体。
这是扬州“入群”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以来企业的集中首秀活动,通过整合长三角产学研资源,破解产业共性难题,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对于江苏鹍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江立来说,从上海来到扬州上班“早出晚归”已是日常,一个多小时的“高铁+汽车”通勤路丝毫没有“奔波感”。公司所在的生物健康产业园是扬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阵地,68家领军企业扎根于此,前后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记者跟随张江立穿梭厂区看到,花园式的生产环境明亮又现代,一条条智能化产线忙碌有序,偶尔见到“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产品检验和包装。
张江立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刚落户扬州时,“从奠基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的“扬州速度”令他感动,毫不犹豫将总部在此扎根。如今企业已经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管线,还为邗江区为期3年的肠癌筛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研发团队今年刚刚攻克消化道多癌早筛难题。“从上海来扬州创业,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张江立说,前不久公司刚刚入选2025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如今扬州又加入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更多资源和创新活力奔涌而来。
在扬州,像鹍远这样“跨地共融”的企业不在少数。一条沪宁高速公路串联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沪宁城际铁路让沿线城市迈入“高铁时代”,区域经济早已互嵌互融。当下,北沿江高铁正在加紧建设,从上海出发,经苏州、南通、泰州、扬州到南京,全线贯通后,扬州等江北城市也将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高铁圈”。
交通体系的全面扩展为扩大城市“朋友圈”提供坚实基础:北沿江高铁、宁盐高速公路、宁扬城际、扬泰机场二期扩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宁扬长江大桥通车运营……两年前,“通泰扬”携手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三地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3290.8亿元,船舶制造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40%,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比重超25%。
“我们初步考虑以普陀区为切入点,深度对接上海全域,重点系统谋划‘产业供需清单’‘科创需求清单’‘场景应用清单’三张清单,通过推动我市专业园区与上海特色园区建立‘伙伴园区’,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扬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陆安亚介绍,目前扬州已经在上海设立4家域外创新中心,发展改革委还将牵头组织市属国企打造扬州与上海合作的“沪扬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三张清单”对接工作。
数据显示,扬州今年1—10月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306个,其中投资来源地为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的项目共177个,占比13.6%。“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扬州加快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带来重要契机。”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将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合力打造更多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 扬发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