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1号︱江苏省政府:放大“苏超”效应
2025-11-04 11: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秦旺  
1

刚刚过去的周末,随着泰州队在决赛点球大战中以4比3击败南通队夺冠,火爆半年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式落幕。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持续出圈,赛事热度爆表。截至11月1日决赛,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

比赛落幕,赛场之外,“苏超”效应还在延续。11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放大“苏超”效应,不仅将“赛事经济”直接写入文件标题,更将“体育流量”对标为“经济增量”。这份锚定“赛事赋能、消费提质、产业升级”的政策文件,既是对“苏超”现象级效应的系统提炼,更是一场面向城市、产业、资本的三重动员——让赛事成为城市更新的扳手、产业跃升的支点、消费复苏的引线。

供给端: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顶流赛事”引领“百花齐放”

江苏不缺赛事,缺的是能把“赛事”变“城市叙事”的集成方案。《意见》开篇即给出“脚本”——将“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置于首位,以“苏超”为峰,以千百场体育比赛为原,构建“高峰耸立、高原连绵”的赛事矩阵。

111日苏超决赛现场

对于2025年的江苏来说,“苏超”无疑是顶流中的顶流。为人民群众带来美好生活的“苏超”,江苏已经有部署,将继续举办。如何在“苏超”之外,将提振体育休闲消费作为“常规赛”去踢,《意见》用大段篇幅,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优化全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意见》明确支持因地制宜举办地区、行业、校际间的足球赛事,精心办好“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这意味着,十三市可以围绕“城市足球”做各自的冠名、特许、转播、文创衍生,区县、协会、企业、学校都能“拎包参赛”,足球变成城市营销的“常规武器”。

徐州铜山区房村镇村BA
常熟村跑

顶流之外,更要“百花齐放”。在顶级赛事的引领之下,激发民间活力、培育深厚的群众体育土壤同样关键。《意见》明确鼓励发展“村界杯”、“村BA”、“村跑”这些源于基层、充满烟火气的赛事活动,以及街头田径、滑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荧光夜跑等潮流与夜间赛事。这不仅是对大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通过赛事赋能基层治理、激发乡村与社区活力的创新实践,让赛事经济的热度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消费端:一场赛事撬动一座城,完成从“看比赛”到“促消费”的闭环

供给端搭好台,消费端如何唱戏?

《意见》把“赛事消费”拆成三个递进场景:消费场景、消费活动、消费惠民,目标是完成从“看比赛”到“促消费”的闭环。

拓展赛事消费场景。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赛事消费场景。发展“电商+赛事”消费场景,延伸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第二现场”。特别是夜间经济,《意见》把“笼式足球、街头篮球、荧光夜跑等夜间赛事活动”写进省级文件,要求各地结合“苏新消费”品牌,打造一批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

开展赛事消费活动。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办好“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品美食”等主题活动。支持各地举办体育消费节、体育嘉年华等促消费活动,打造“特色赛事+苏新消费”联动特色品牌。支持开设体育用品首店,举办首发、首秀活动,增加夜间体育培训、体育展演等供给。

注重体育消费惠民。鼓励各地放大票根经济效应,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等优惠措施。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以及特色文旅项目,推出文体旅套餐。以10月18日“苏超”首场半决赛为例,通过低票价策略和全民参与模式,一张票根撬动了城市文体旅商融合的消费活力。据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

融合端:完善“赛事 +”产业链条,激活产业升级新生态

如果说促消费是《意见》的“目标靶心”,那么“融合发展”便是其核心实施路径,这背后蕴含着江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深远考量。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居全国榜首的省份,江苏正以“1650”产业体系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而赛事经济恰好成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黏合剂”。

《意见》通篇贯穿“体育+”系统思维,构建起“赛事+文旅”“赛事+商业”“赛事+制造”的融合生态。在“赛事+文旅”领域,文件明确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旅融合发展项目。在“赛事+制造”维度,文件提出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打造户外运动服装与装备、球类与健身器材、体育场地材料等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体育制造企业“走出去”。

政策保障体系的设计更凸显系统性思维。《意见》延续江苏“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传统,一方面通过省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精准滴灌,另一方面建立赛事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赛。这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同,既保障了公益性赛事供给,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目前全省各类体育经营主体超4.5万家,35家企业入选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产业基础的夯实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要素端:场地、资金、人才等多要素支撑,政策进入“深水区”

消费端的热闹离不开要素端的“冷制度”。《意见》最具突破性的内容,便藏在场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的“深水区”——通过长效化制度设计,让赛事经济从“短期热”走向“长期兴”。

场地方面,《意见》提出“点状供地、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三线并进。更精准的政策是:明确发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设施;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增加体育消费场所。这意味着南京、苏州、徐州等部分老工业区,可以零门槛嵌入攀岩、滑板、室内滑雪、小轮车泵道等“年轻力”业态,为城市更新提供“低坪效、高溢价”的内容填充。

资金方面,省级财政设立“赛事经济”专项,采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政府债券等方式,重点支持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消费引领性强的重大赛事举办,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体育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提升体育企业融资可得性,适时推出“苏体贷”专项金融产品。

最吸睛的是,“门票收费权、赛事版权、转播权质押”写进文件,意味着未来马拉松、篮球、电竞、台球等版权清晰的小型赛事,可以把门票收益打包给银行提供风险缓释。更长远看,江苏鼓励体育场馆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把“死资产”变“活证券”,为全国探索“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公司—REITs—再投资”的闭环提供样本。

人才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完善体育学科专业设置,多层次培养赛事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完善各类裁判员培养、认证、选拔、选派管理制度。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指导员、竞赛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意见》特别指出,健全体育赛事人才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赛事终有哨声,但哨声之后,能不能留下更繁荣的消费生态、更优质的产业集群、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场景,这才是江苏赛事经济真正的“下半场”。《意见》给出的答案是:以供给端的“顶流IP+群众沃土”筑牢根基,用消费端的“场景创新+惠民让利”打通闭环,靠融合端的“赛事+多业”织密链条,凭要素端的“场地+资本+人才”夯实底盘,每一环都紧扣“把体育流量变经济增量”的核心目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秦旺

标签:
责编:胡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