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各种“超”赛的意义,并不止于文旅
2025-11-03 20:5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兰兰  
1

前天,陪伴江苏人近7个月的“苏超”联赛,上演了巅峰对决,全国为之瞩目,也为今年的“苏超”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放眼国内,“赣超”“辽超”“湘超”等赛事同样热度都不小。这些“超”字号赛事如星火燎原,不仅成为流量密码,也刷新了大众对体育赛事的认知。

总体来看,各种“超”赛之火,大多都有“比赛搭台、文旅唱戏”的意思。各地用体育当纽带,把自家的文化家底搬出来晒,串起了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城市荣誉感,不仅吸引人们“为一场球,赴一座城”,更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出行、文创零售、场馆运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延伸、城市升级、文化传播等维度释放乘数效应。比如,有关部门测算“苏超”就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

这自然是“超”赛的迷人之处,但并非全部。平心而论,这些“超”赛的竞技水平与国内顶尖水平以及国际性赛事相比,还有肉眼可见的差距。于是就有人会认为,“超”赛的作用也就是拉动文旅消费。真是这样么?

如果走进这些“超”赛的比赛现场,感受下观众席上的喷发的激情,或许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回顾这些比赛的一幕幕,很直观的一点,就是这些赛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苏超”500多名参赛球员,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从业者;“湘超”赛场上,医生、外卖小哥、公司职员等同场竞技……走上绿茵场上,他们就是为城市的荣誉而战、为自己梦想飞奔的“球场英雄”。脱下球衣,他们就成了隐于各行各业、踏实生活的普通人。

同样在观众席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举着同一张横幅为球员呐喊加油;带着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架在肩头,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兴奋……这些,展现出的都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最本真的向往。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体育运动赛事的主角,必然能点燃起高涨的参与热情。而在这广泛的参与中,天赋异禀者得以显露,潜在的好苗子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哪怕条件一般者也能强身健体并成为爱好者。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让竞技人才的成长路径,从少数人的“独木桥”,变为更多人可选择的“阳关道”,为未来更多优秀选手跻身国际赛场提供无限可能。

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在广西“桂超”赛场上,不少运动员一步步成长历练,从中乙进入中甲,最终升入中超。又比如,去年巴黎奥运会首设的大众组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41分03秒第一个冲线的女性选手,就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黄雪梅。除了其本身的兴趣与努力外,某种程度上,她的成绩展现的就是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之快、质量之高。

更重要的是,当哨声在各地体育馆响起,场上选手的激烈拼抢与场下观众的呐喊助威交织,也从场内开始蔓延到场外,来到更多人的身边。受到赛事激情的感染,很多人也坐不住了,换上运动鞋,去户外流流汗。

我们能看到,校园足球等运动正在点燃孩子们的课间激情;在清晨的公园里,用运动器械锻炼、跑步打拳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晚上,广场上跳健身操,一起打篮球、羽毛球甚至夜跑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身边的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善,群众体育运动越发融入日常、走进生活。

可以说,在各种“超”赛的带动下,这些点点滴滴变化,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大众对体育的认同和热爱,也带动着更多人从“围观者”转为“参与者”,让运动变成一种释放压力、联结情感、探索自我的重要方式,从中享受健康和快乐,真正实现健其身而悦其心。

这无疑是个人享受现代化成果、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标记。而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国民群体,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生动且应该有的注解。

撰稿|瞭望评论员 见微(胡兰兰)

图片|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