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与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在南京开讲。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农业专家、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应邀出席。
围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这位曾任原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的专家娓娓道来。现场气氛热烈,就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全球农业发展趋势以及江苏路径选择,张红宇系统阐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参考。
⭐何以“新质”:四大特征引领深刻变革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张红宇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江苏农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更应勇担“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探索路径、贡献智慧。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要素不断迭代的产物,伴随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农业正经历从传统形态向新质阶段的嬗变。
曾任原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多次参与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在张红宇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体现在四大特征:阶段性、革命性、开放性和未来性。
从1.0依赖土地劳动力,到2.0依托装备与生物技术,再到3.0融合数字技术,最终迈向4.0智能化农业——农业发展呈现清晰演进脉络。革命性则体现在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人吃饭”,合成生物学、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正推动“栽培农业”“养殖农业”向“合成农业”跨越。开放性意味着劳动者、工具与对象全面升级,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未来性则要求实现产量、品质与品类的极限突破,瞄准科技前沿发力。
⭐他山之石:共性规律与本国特色
曾到国外多地乡村考察,结合此次讲座主题,张红宇系统梳理了全球农业强国的类型与共性。在他看来,全球农业强国主要分为两类:人少地多、规模导向的农业强国如美国、加拿大,以及人多地少、精细见长的代表如荷兰、以色列。
这些国家普遍具备农业与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生产能力全球领先、产业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拥有国际话语权等五大特征。
对此,张红宇认为,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农业大国,既要立足国情农情,也要把握全球农业建设共性规律。“科技进步是核心动力,供给保障能力、从业者尊严和可持续发展则是关键支撑。”张红宇表示。
⭐江苏实践:“四新”要素激活发展动能
围绕江苏实际,张红宇提出以“四新”要素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新发展理念、新工具手段、新农业从业者、新生产方式。理念上,江苏应统筹改造传统农业、壮大新兴产业与布局未来农业,逐步摆脱资源约束,强化人力资本主导。工具上,要依托省内4个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百余个部省级实验室,发挥装备、生物、绿色与数字技术优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双星”。生产方式上,则要深化土地与经营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迈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从业者培育,张红宇提出要树立“投资于人”理念,加快培育创新型、工匠型、复合型与管理型“新农人”,打造一支能在田野一线落地新质生产力的精兵。
稳产保供是基本。张红宇建议善用数字技术提升耕地保护质量、提高农产品单产、开发非耕地资源、做强特色产业;同时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村物流,打造区域品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1,为全国差距最小省份之一。要凝聚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合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传承弘扬农耕文明,为乡村发展注入时代内涵。
⭐护航发展:创新引领优化环境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宽松而鼓励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土壤”。
张红宇认为,锚定农业强国目标,要科学制定符合时代趋势的政策路径。对鱼米之乡江苏,更需精准定位区域发展目标,要争做全国农业现代化的率先突破者和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同时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制度障碍,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视野开阔,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方向。
在场听众逾400人,多为来自全省各地涉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大家纷纷表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现实操作性,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践创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