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点燃青春!四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和奥运冠军对话青少年
2025-10-31 18:5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梦然  
1

10月26日上午,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活动在香港太空馆举办。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徐星、周忠和,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戴希、丁洪出席活动,以科学Talk Show的形式分别向约300名青少年科普他们的获奖科学成果,并与青少年分享自己成长、求学、科研的故事。跳水奥运冠军高敏女士作为特邀嘉宾亮相活动,与科学家和青少年展开对话与交流。

现场座无虚席,来自香港津贴中学议会、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政府中学校长协会的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十多所中学的同学们青春洋溢,热情高涨。活动同步线上直播,让更多青少年朋友与科学爱好者共同感受科学的魅力。

现场,科学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不仅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同时启发他们的科学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希望通过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点燃青少年无限的创造潜能与科学想象力,为他们未来的科学之路播下希望的种子。

徐星:揭秘恐龙飞向蓝天

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徐星在《揭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讲中,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研究历程及关键证据他指出,鸟类与中生代恐龙属于同一分支,这一假说最初由赫胥黎于1868年提出,基于恐龙与鸟类间存在的许多特殊相似特征。

他指出,通过在戈壁、荒漠等恶劣环境中的长期探索,科学家们发现了五彩冠龙、难逃泥潭龙等关键化石,尤其是1996年中国辽宁西部首次发现的保存羽毛的恐龙化石——原始中华鸟龙,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生物力学分析显示小盗龙等四翼恐龙具备滑翔能力,进一步支持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假说。

周忠和:从博物学到演化生物学——三位科学家的故事

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周忠和在《从博物学到演化生物学——三位科学家的故事》的演讲中,介绍了博物学向演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及三位杰出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恩斯特·迈尔和爱德华·威尔逊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他详细阐述了博物学的定义,即对自然进行记述和系统解释的科学,并列举了亚里士多德、洪堡等著名博物学家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的事迹。

同时,他深入介绍了达尔文作为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双重身份及其代表作品,迈尔提出的“生物学物种”概念及作为“现代综合进化学派”奠基人的地位,以及威尔逊以《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引发争议并获得多项科学荣誉的成就。

最后,他总结了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强调他们对演化生物学发展的引导作用及揭示物种形成演化机制的重要意义。

戴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无耗散电运输

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戴希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无耗散电运输现象》演讲中,介绍了凝聚态物理领域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原理、发现过程及其在无耗散电输运中的革命性应用。他详细阐述了固体中电子态的多样性(如金属、超导体、拓扑绝缘体等),指出传统电子输运因碰撞发热导致的能量损耗问题,并强调量子霍尔效应体系通过边缘态实现无耗散传输的独特性。

他进一步介绍了拓扑绝缘体的发现如何突破量子霍尔效应对外磁场的依赖,最终通过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成功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低能耗电子器件开辟了新路径。

丁洪:固体宇宙中的新奇准粒子

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丁洪在《固体宇宙中的新奇准粒子》演讲中表示,宇宙由玻色子和费米子构成,而固体材料中的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可形成类似基本粒子的“准粒子”,这些准粒子可能遵循与基本粒子相同的物理方程。

他重点介绍了固体中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的实验发现,特别是2015年在固体材料中首次观测到外尔费米子,以及马约拉纳费米子作为“天使粒子”在拓扑量子计算中的潜在应用。

此外,他还探讨了通过拓扑超导异质结、铁基超导体等途径寻找马约拉纳任意子的进展,并指出这类准粒子可能为未来量子计算技术带来突破性发展。

获奖者对话青少年:让科学相伴少年成长

现场,同学们围绕“古生物学如何影响未来”“古生物学与AI的结合”等话题与徐星、周忠和教授展开对话。

徐星教授表示,科学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当下很多技术方法及获奖成果对现代文明有贡献且助力走向未来。古生物学看似“无用”,但科学发展常从无用走向有用。研究古生物学等对人类起源、演化的研究,可通过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生态的影响并提早预防。

他谈到,当前一种普遍认知是应至少将AI当作基本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在此基础上,AI涉及各个学科,年轻人在尝试将其应用于学科研究,如在恐龙化石研究中探索AI能否加速数据采集进程、帮助更快对复杂化石进行分类。AI技术未来必将在各学科包括古生物学中更广泛使用,但其进展速度以及对生命演化认知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周忠和教授引用威尔逊三大哲学问题(我们是谁、从哪来、向哪去),关键在于了解过去,进而探讨向哪里去,这体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威尔逊还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指出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整合对理解自然和人文知识融合意义重大,虽其梦想未实现,但仍有启发,古生物学等小学科在知识整合中有独特作用。

在AI与古生物学结合的话题中,周忠和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学科的应用存在差异,某些领域已有令人兴奋的成果,在古生物学中大家也在尝试,但目前还未看到特别显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待任何方法都要热情拥抱但不过分依赖,毕竟古生物学研究体系和方法多样。关于古生物学,建议有机会多去逛逛博物馆或著名化石产地,亲身感受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化石魅力,直观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这能极大地拓宽对古生物学的认知视野。

围绕青少年提出的“AI发展对物质科学学习的帮助”“科学研究的选择”的问题,丁洪教授表示,自己中学就热爱计算机编程。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人类顶尖棋手,让他看到AI巨大潜力。人类大脑进化能量消耗大、寿命有限,AI却进步快、能源问题小,他认为未来AI智慧将远超进化缓慢的人类。

他指出,科学推动技术发展,一些看似无用的数学理论很快在密码学等领域应用;同时,现代科学依赖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让我们能开展诸多科学测量。所以,不必刻意区分做科学还是技术,二者本为一体。

戴希教授表示,AI已经成为他探讨物理问题的重要伙伴,AI给出的看法和推理像博士生一样出色,原本几天才能完成的指导反馈,现在缩短到几分钟,AI还会持续思考、推导公式。他检查AI的推导结果,指出问题后,AI几分钟就能改进,这样的互动每天都在发生。但他也觉得有些“可怕”,因为人有研究的目的性,而AI缺乏目的性,要是AI有了目的性且人类不理解,就可能有失控风险。

他指出,科学与技术如今相互促进、界限渐趋模糊,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为科学发现提供助力。但人与人在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人专注于发现,对发现的应用了解不多,这种兴趣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大家从自身独特兴趣出发,以不同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才能让世界充满多样性和可能性。

跳水奥运冠军高敏在现场与科学家和青少年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交流。她表示,运动员和科学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其一,二者都需耐得住寂寞,成功绝非偶然,就像她从小在跳水运动上有很大天赋,也需要刻苦的训练以并反复研究全世界顶尖运动员的跳水技术。其二,都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去思考,才能让人保持领先优势。其三,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至关重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