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撬动外贸新业态,江苏“保税+”成员再扩容。在江苏,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保税+”模式“多点开花”,不断优化与升级,成为撬动贸易新业态的杠杆。
在隐形眼镜研发设计中,优质的原料聚丙烯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水凝胶材料。日前,随着一批进口原料聚丙烯运抵舒利视光学(江苏)有限公司的仓库,企业保税研发专用账册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江苏省首个医疗器械类保税研发项目,标志着全省综合保税区“保税+”新业态再添新成员。
保税研发是指综合保税区内企业进口有形料件、试剂、耗件及样品等,开展产品设计、研发的业务。因进口料件保税、设备免税,能有效降低区内企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与传统的一般贸易方式相比,保税研发的优势非常明显。利用保税研发政策,我们的进口设备免税、原材料保税,极大缓解了研发初期的资金压力。此项政策可节省约20%的初期投入成本,使更多资源倾斜至核心技术攻关与设备升级中,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舒利视光学(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祺炜说。据昆山海关统计,今年1—9月,昆山综合保税区共有3家企业开展保税研发业务,保税研发一线进出口货值达524.85万美元。
这种新业态正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7月,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海英荷普曼船舶设备(常熟)有限公司围绕保税研发业务模式在常熟综保区正式投产。“保税研发模式下,进口的精密检测仪器和原材料均能享受保税政策,研发成本直降20%。”该公司副总经理眭健介绍,“另外,研发成品经检测合格后可迅速量产投入市场,下半年我们接到外销订单2亿元,预计全年外贸出口额将增长25%。”
仓库也在和传统意义上告别。在经济全球化与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仓库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存储货物的库房,更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为目的,形成调度中心、售后服务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在昆山新亘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保税仓库内,工人们正在卸下一批进口塑料粒。待客户下单后,这批产品将发往国内某塑料制品生产厂家。该公司总经理韦强说:“我们对仓库硬件设施、信息化系统、库区及卸货码头都做了升级改造,后期将增加食品、日化用品等存储业务,预计年底进出口值将超3亿元。”
乘着“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东风,昆山咖啡产业正蓬勃发展。日前,一批进口自巴西的19吨咖啡生豆进入江苏安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恒温恒湿仓内储存,等待销售至国内烘焙工厂。据公司副总经理韩轶彬介绍,今年前7个月,公司咖啡生豆出入库总量约1万吨,仓位使用量近95%。昆山市是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在推动进口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进程中,昆山保税仓库获得长足发展,其仓储能力与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境外直接进口额连年攀升。据了解,在昆山,已设置6座公用型保税仓库,存储着集成电路、塑胶材料、咖啡生豆等各类产品,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服务国内生产,促进进口贸易与消费深度融合,助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2025年1—9月,昆山保税仓库境外直接进口入库金额28亿元,同比增长17%。
“我们将继续支持保税仓储企业融圈、享惠,结合地区特色助推优势拳头产品扩大进出口,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注入强劲动力。”南京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处长梁维东说,例如在昆山,以博世(上海)安保系统有限公司代表的大型国际企业,立足昆山保税仓库建立区域化仓储中心,发挥昆山在交通运输、地理位置等方面优势,以高效的流转效率和精准的分拨管理水平联通国内相关产业上下游,并有效辐射东亚市场。
在全球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加速转型的浪潮中,保税维修作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外贸新业态,正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引擎。保税维修,成为货物贸易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打造检测维修中心、推进“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支持保税维修提质升级等政策措施相继落地,以飞机、大型设备、高端制造产品维修为代表的保税维修业务快速发展。
在苏州工业园区,从综合保税区内的先行先试,到区外重点产业的精准突破,逐步构建起“区内保税维修+区外全球维修”双轨并行的保税维修体系,为辖区企业充分竞逐国际市场铺就高效通道,更成为“苏州制造”链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支点。随着综保区内高端制造产业逐步集聚,企业对“保税+”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深入,苏州工业园区的保税维修市场被激活。据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统计,2025年1—9月,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进出口值达2970.9万美元,同比增长38.5%。
赛峰短舱维修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一家民用航空器企业。“采用保税维修的方式,客户和我们的服务成本明显降低。”总经理Troy Smith表示,“随着公司保税维修业务顺利开展,后续维修业务量将成倍增长,维修机种将实现公司产品全覆盖,预计年进出口额将较去年翻番,大大提升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当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区内保税维修业务,区外企业也相继了拨通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业务咨询热线:“我们要如何开展维修业务?”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年均增速超20%,但该产业医疗设备等产品普遍具有单价高、生命周期长的特点,产品跨境维修面临资金占用大、周转效率低的难题,严重制约企业全球服务能力。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将保税维修政策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区外延伸。
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受益者,获得苏州工业园区首个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2024年9月,经逐级报批,公司再次获国家部委批准,从“自产维修”拓展升级为“全球维修”。“我们的维修范围从自有产品扩展至非资产医疗设备,物料处置更灵活,海外客户合作意愿显著提升。”该公司关务经理杨婷透露,在全球保税维修政策加持下,企业维修范围进一步拓展,维修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料处置更加科学合理,企业以维修业务更大力度带动产能承接、工艺改进和研发创新。截至2025年10月,企业累计完成全球保税维修业务664.5万美元,保税维修整体增长6.9%。
“区外保税维修不是简单的政策复制,而是基于产业特点的精准适配。”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驻娄葑办事处副主任柏文波表示,海关通过动态监控维修全流程,实现了监管效能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保税维修业务双轨运行的核心,在于连接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帮助企业显著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作为深耕保税维修业务多年的专家,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驻唯亭办事处副主任薛泳军对这一模式的价值有着深刻理解,“这种模式让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球维修服务的重要节点,园区保税维修品类已覆盖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服务范围拓展至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从“盼着修”到“修得好、修得快、修得广”,苏州工业园区正以保税维修业务为支点,撬动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产业链更高质量发展。
有关人士指出,“保税+”外贸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的策源地和放大器。新业态延伸了服务链条,拓展了外贸增值空间,为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提供了现实路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