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摒弃“诅咒式思维”,多用“共情式语言”
2025-10-31 18:5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波  
1

最近,一条“谁烧谁家老婆跑”的禁烧秸秆标语,让河南省太康县芝麻洼乡“火”了一把。一个乡政府,竟以家庭离散作威胁,拿婚姻关系开玩笑,实在令人错愕。事情发生后,当地回应称系打印店制作,已撤下整改。可再怎么推责,公众的观感不会轻易抹去。

类似“诅咒式标语”并非孤例。此前,有地方出现过“乱烧秸秆,牢底坐穿”“焚烧秸秆,家破人亡”等标语,这些标语虽意图明确,但措辞极端,充满威胁恐吓意味。此类标语表面看是“为工作”,实则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简单粗暴、急功近利。它们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

从传播效果看,这类标语虽能吸引眼球,却忽略了公众的情感接受度。标语是政策宣传的有效手段,理应合理使用群众语言,传递积极、文明的信息。以诅咒、威胁方式宣传,不仅容易引发公众反感,甚至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网友所言,“标语是给人看的,不是用来吓人的”。

更深层次看,此类标语折射出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面对秸秆焚烧等难题,一些地方不是通过耐心教育、科学引导解决问题,而是依赖极端手段,试图“一贴了之”。这种“懒政思维”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治理之道,贵在“润物细无声”。标语可以幽默,但不应低俗;可以严厉,但不应恶毒。

标语撤下容易,但公众的观感不会轻易抹去。一条标语,虽小却见大义。它考验着基层治理者的智慧与温度。只有摒弃“诅咒式思维”,多用“共情式语言”,才能让政策宣传真正深入人心,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胡波)

标签:
责编: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