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游水韵江苏: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行走
2025-10-30 10: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秦阳  
1

江苏,一片被水浸润的土地,长江的奔涌、运河的蜿蜒、太湖的浩渺、黄海的辽阔,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轮廓,也滋养了千年不绝的诗意文脉。从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从苏轼的“云龙山下试春衣”到范仲淹的“海角亦逢春”,诗词与山水在此交融,历史与当代在此对话。今天,让我们以江、河、湖、海为经纬,走进江苏的每一道水脉,打捞那些沉淀在波澜中的文化记忆,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诗意之旅。

以江为笔,书写千年文脉的壮阔诗篇

长江,是江苏文明的起点,也是诗词中最具雄浑气韵的篇章。它见证六朝金粉,承载英雄豪情,在李白的洒脱与辛弃疾的慷慨中,奔流成一部流动的史诗。

南京阅江楼

在南京,李白登临凤凰台,远眺“二水中分白鹭洲”,长江的浪涛中,涌动着金陵王气的余响与六朝文人的风雅。沿江而下,镇江的北固山矗立江畔,辛弃疾在此发出“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慨叹,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天下第一江山”的石刻,至今仍在诉说“金戈铁马”的豪情。

扬州瘦西湖,虽名为湖,却与长江一脉相承。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送别之意,与杜牧“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婉约之韵,在瘦西湖的波光中交织成一段动人的江南叙事。江,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江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壮阔开篇,每一道波涛都藏着诗的灵魂,每一片帆影都写着时代的注脚。

以河为脉,编织运河文化的绵长记忆

如果说江是江苏的脊梁,那么河便是她的血脉。京杭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串联起城市的兴衰、人文的流转,也串联起无数诗人的行舟夜泊与灯火乡愁。

淮安的里运河,曾让刘长卿感叹“水浅舟且迟”,如今已化作灯光秀与清江浦楼的钟声,再现“淮水东南第一州”的雄浑。常州的古运河边,苏轼曾“孤舟夜泊”,感怀“多谢残灯不嫌客”,而今画舫如织、天目湖畔的春晖依旧,映照着“常乐之州”的温情烟火。

苏州的山塘街,是运河文化最细腻的注脚。白居易“自开山寺路”的工程智慧,至今仍在“七里山塘”的灯笼影中流淌。吴歌袅袅,水巷悠悠,这里是“君到姑苏见”的江南缩影,是运河帆影里永不褪色的旧梦。河,不仅是水的通道,更是文明交融的纽带,在诗词与现实中,持续编织着江苏的绵长记忆。

以湖为镜,映照水韵江南的万千诗意

江苏的湖,是烟波与诗画的交融,是豪情与婉约的共生。从太湖的浩渺到云龙湖的激荡,从溱湖的静谧到瘦西湖的精致,每一片湖光,都在诗词中映照出不同的风景。

无锡的太湖,是李绅笔下“水宽山远烟岚迥”的壮阔,春来樱雪漫鼋头,秋至荷风送晚香,“毕竟在鼋头”的美誉,穿越千年未改。泰州的溱湖,则带着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文人情怀,芦苇荡里鹭鸟翩跹,渔家生活仍是湿地最鲜活的注脚。

徐州的云龙湖,融合了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与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的诗意,在湖山相映间,激荡着汉风楚韵。湖,不仅是水的汇聚,更是江苏多元文化的镜像,它以不同的形态与气质,映照着这片土地的万千诗意。

以海为窗,眺望江东风骨的雄浑气象

面朝黄海,江苏的海疆虽不似江河水网般密集,却以其辽阔与神秘,孕育出独特的山海神话与人文精神。从连云港的花果山到南通的狼山,从盐城的范公堤到湿地的鹤影,海的壮阔与诗的深远在此交织。

连云港的花果山,是苏轼笔下“郁郁苍梧海上山”的云台仙境,也是吴承恩“一派白虹起”的水帘洞天。黄海之滨,西游神话仍在浪涛中流传,为江苏的水韵添上一笔奇幻色彩。南通的狼山,王安石见“无边波浪拍天来”,文天祥悟“始知百炼是精金”,与濠河共书“江海第一山”的壮阔。

盐城的范公堤上,范仲淹“海角亦逢春”的牡丹依旧盛开,九龙口湿地的丹顶鹤,衔来“晓雾漫帆”的千年诗意。海,不仅是江苏的东极,更是其文化胸襟的象征,它连接着历史与远方,也承载着江苏人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

从长江的雄浑到运河的绵长,从太湖的婉约到黄海的苍茫,江苏的水,是诗的土壤,是美的源泉,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读一首诗,游一座城,品一段往事,江苏的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当我们以诗词为舟,以足迹为桨,便能在水韵江苏中,遇见最美的风景,也遇见历史与自我最深切的回响。

图片来源:江苏文旅公众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秦阳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