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了三个小时队终于吃上了”“老板这几天都没出摊,急死了”,几乎一夜之间,南京迈皋桥地铁站附近一家名为“草莓熊糖葫芦”的移动摊点火了。突然的出圈,令摊主本人都有些猝不及防。从“10元咖啡阿姨”到“鹅腿阿姨”,从“鸡排哥”到糖葫芦“燃姐”,一个个平凡的市井摊主,在流量的聚光灯下骤然升温,成为城市最炙手可热的“网红”,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预制菜泛滥、标准化、数字化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冷风中排队三个小时,不只是为了那一口糖葫芦,更是为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回那份属于人间的、热气腾腾的真诚与连接。人们渴望感受真实的生活温度,重新发现“消失的附近”,街头巷尾那些带着名字、有故事、有手艺的小摊贩,恰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投射。他们不是连锁品牌的标准化产物,而是带着独特生命印记的“活态文化”。
“市井烟火”之所以“出圈”,源于人们对生活本真的向往,也折射出流量算法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度介入与重塑。流量是流动的“烟火”,越是被算法裹挟、被滤镜包围,人们越是渴望“去精致化”的真实。小摊前排起的长队、锅里翻滚的油花、老板与顾客亲近的交谈,反而成了“反套路”的情绪出口。再者,小摊主们靠手艺和诚意赢得口碑,这种“草根逆袭”的叙事,也契合了大众的期待和流量的逻辑,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与温度。
不过,被流量“砸中”也是一把双刃剑。烟火气一旦被流量裹挟,可能就失去了烟火气。一则,过度追捧可能导致品质下滑甚至“黄牛代排”等乱象,背离了市井应有的模样。二则,算法不问真假,只看热度。当“烟火气”被视为流量密码批量复制,只要有几个账号持续发布“排队盛况”,算法就可能将其误判为“全民追捧”,继而加大推荐权重,最终将一个普通摊点推向非理性狂欢的中心。普通人被推上神坛,又在流量喧嚣中被裹挟、被消耗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太多。“鸡排哥”的“全国巡炸”式流量变现,让人从好感变得反感;郑州“炒八掺”爆火,60多岁店主体力不支;“人生的意义”小吃店选择暂时关门谢客。这些真实经营者的困境,正是“流量至上”的反噬。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一座城市的文旅形象被寄托于某个网红摊点,其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叙事的单薄与文化表达的焦虑。市井烟火固然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但它只是“锦上添花”,而非“独木力支”。诸如“某某哥成为某某城市文旅主理人”,听上去总让人情绪复杂。若城市治理只盯着热闹的“网红”,忽视对文化内核、公共设施、服务质效等隐性长期投入,极易陷入“流量依赖”的功利与短视。
“市井烟火”屡屡成为“流量担当”,既要珍视其传递的温情与活力,也要多一些清醒的思考。对平台而言,应建立防范“虚假流量”的机制,少一些来得快也去得快的“爆款推送”,多一些对城市生活本质的深度观察。对城市治理者而言,不妨应将“鸡排哥”“燃姐”们的走红,视为一次“城市体检”的契机,提供更包容的政策空间、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引导有序经营,让“烟火气”在规范中延续,进而转化为持久的城市魅力。
市井烟火,本就是生活的底色。真正的“流量担当”,不是某个横空出世的网红小摊,而是能让普通人安心生活、让善意自然流淌的城市温度。唯有如此,烟火气才能“长燃”,而非在热搜的炙烤中一闪而熄。
(陈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