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一次号,跑五六个科”,曾是一些患者就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江苏连云港、扬州、常州溧阳等地医疗机构试点“多病共治”门诊,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大幅省去患者往返奔波之苦,有效破解了患者尤其老龄患者看病“绕”的痛点。
“多病共治”门诊,打破了“单病种诊疗”的固有壁垒。长期以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分科诊疗模式,在面对多病共存群体时局限尽显。一位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慢阻肺的老人,往往需要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和呼吸科间反复奔走,不同科室的用药方案缺乏协同,甚至可能引发药物冲突。“多病共治”门诊模式,通过多领域专家的协同会诊,实现了从“科室为中心”到“患者为中心”的转变,也体现了医疗服务理念的升级。
“多病共治”门诊,精准回应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一项北京市多社区调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共存的比例达57.0%,三种及以上者占29.1%。江苏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老年群体的就医需求尤为迫切。“多病共治”门诊,让患者在一间诊室完成挂号、检查、诊疗、缴费全流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规范管理率显著提升。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化解了老年人就医“绕路”的困境,更通过连续的健康档案管理,实现了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维护的延伸。
“多病共治”门诊的深意,还体现在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成本控制。在传统诊疗模式中,多病共存患者往往面临重复检查、多头开药的问题,既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而“多病共治”门诊,通过专家团队共同评估,能有效避免重复检查,优化用药方案,既降低了患者的远期医疗成本,也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挤兑压力。
“多病共治”门诊,更是医疗体系对“健康江苏”战略的践行。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被动应对,而是通过多学科协同、医防融合、上下联动的系统思维,构建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当这种模式从试点走向普及,当“一站式诊疗”成为常态,医疗服务便真正回归了“以人为本”的初心;当医疗服务从“治已病”向“全周期健康管理”延伸,当学科壁垒让位于患者需求,这样的改革实践无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分级诊疗政策落地提供了生动样本。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江苏多地“多病共治”门诊的探索,看似是门诊形态的简单调整,实则藏着对医疗本质的回归、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回应,更彰显着医疗体系从“治病”到“健康”的深层转型。期待这一模式能加速推广并完善升级,让更多老年人告别看病“绕路”之苦,在优质医疗服务中感受民生温度。
(孟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