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里头动动哎!”从“鼓扬线”到“Y25”,一条公交线上的跨江记忆
2025-10-29 21:2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璞,张洁茹  
1

在南京的城市脉动中,有一趟公交线路,见证了南京的晨昏与四季。从“鼓扬线”到“D2路”再到“Y25”,公交车的车身从老旧变得崭新,运营时间由白天变成24小时,它始终是连接江北与主城的一条生命线,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驶过悠悠岁月。

南京秋夜微凉,22:00,六合区大厂街道的平顶山路渐归静谧,而公交场站内依然灯火通明。59岁的驾驶员崔宁江步履稳健地走来,抬手将一台D2路车的电子显示牌切换为“Y25”,开始了当天的工作。这一抬手,切换的不仅是线路牌,更是他驾车驶过的近三十年光阴——从D2路的前身“鼓扬线”开始,崔宁江就是这条线上的一名驾驶员,至今未曾离开。

“鼓扬线”开通于20世纪80年代,往返于南京市区和江北,曾以“拥挤”闻名全南京。没亲历过它巅峰时期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挤公交”的深刻含义:从鼓楼站出发,途经大桥北路、大厂转盘,每到早晚高峰,站台边卖早点的摊贩、赶着去工厂上班的工人……都能凑成一幅热闹的市井画。

许多南京人对这样的场景记忆犹新:在鼓楼始发站,等车的人乌泱泱地排队,蓝白相间的公交车开始移动,人们的目光也跟着车移动,车辆还未停稳,人潮便已涌动。穿着工装的青年一个箭步冲上前,麻利地将帆布包从车窗扔进车厢;身手矫健的小伙子避开拥堵的前后门,双手一撑窗沿,轻盈地翻入车内。当售票员用地道的南京话吆喝:“往里头动动哎!”那看似饱和的车厢总能奇迹般地再“吞”下几位乘客。被挤在中间的乘客踮着脚尖,手抓横杆,几乎悬空,却还能和身旁陌生人相视一笑。

这趟全程约一个半小时的线路,也是南京几代人情感的流动载体。

30岁的小徐一直怀念童年时的“鼓扬线”。暑假的午后,车厢里闷热得像一个移动的蒸笼。那时她还住在鼓楼区,正上幼儿园,父母工作忙,爷爷奶奶牵着她的手挤上车,汗涔涔的掌心紧紧地握着她的小手。“车上的座椅是木条的,车很晃,但是他们从来没让我摔倒过。”小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过江,“看,快看到红旗了!”爷爷指着窗外,江风从敞开的车窗灌进来,稍稍驱散了暑气。奶奶用手帕擦着她额头的汗,把水壶递到她嘴边:“再坚持会儿,快到了。”阳光透过车窗,在爷爷奶奶花白的头发上跳跃。“后来爷爷去世了,我也搬了家,但是这趟车我一直记得。”

这条线路不仅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更串联起无数在江北求学的学子的青春记忆。

对于韩女士而言,这条线路满载着姐弟情深。她的弟弟是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首批学生,那还是1993年。“弟弟参加军训,被烈日晒得黝黑,每天疲惫不堪。”韩女士回忆,“我心疼他,便买了一大堆零食,周末从鼓楼总站挤上那水泄不通的‘鼓扬线’。”车厢里人潮拥挤,路途漫长,当她望着窗外的江水,心中满是对弟弟的牵挂。“车一到站,我就看见他站在那儿,皮肤黑了,人却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更结实了。”那一刻,一路的颠簸与辛苦都化为乌有。

网友小舞的青春,也同样与这条线路紧密相连。在那个还没有地铁通行的年代,坐公交过江,是在浦口读书的她通往繁华市区的必经路线。“每到周末,我们就像出笼的鸟儿,三五成群地约好,就指着这辆车带我们过江了。”拥挤的车厢,满载着年轻的欢笑与憧憬,成为他们青春记忆里不可或缺的背景。

这样的故事,崔宁江见证了很多。经常有老街坊从年轻时坐他的车上下班,如今带着孙子乘车时还会笑着打招呼:“崔师傅,我跟着你坐了半辈子车啦。”直到今天,每次出车前,他总会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仔细擦拭驾驶台的每一个角落。“公交车不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更是半辈子的老伙伴。”崔宁江笑着感慨,“年轻时哪儿想得到,这方向盘一握就是一辈子,再过一年,就要正式退休喽。”

从“鼓扬线”到2012年更名为D2路,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转型缩影。2015年之后,南京地铁三号线开通,加之家用汽车普及,依赖公交出行的乘客被分流,“挤公交”的壮观场景自此封存在城市记忆里。

作为亲历过“鼓扬线”与D2路黄金时代的老驾驶员,崔宁江和同事们却坦然接纳了这份改变:“现在老百姓出门有了更多选择,这是好事,更是时代进步的生动写照。”这条全长近30公里的线路,在三十余年的时代变迁中,悄然回归公共交通便捷出行的本真属性。乘客数量减少了,但这条线路的服务温度却依然炽热。

近些年,这条线路上涌现出诸多暖人心扉的感人事迹:驾驶员成信伏长期为孤寡老人义务理发,耿敬波热心助力迷路老人寻回归途,成祥锋及时排除机动车道安全障碍……就在今年夏天,南京首个公交“见义勇为工作室”暨“见义勇为先锋岗”在D2路所属车队正式揭牌,包括D2路成员在内的7名驾驶员获颁见义勇为专项奖励。

当城市入眠,D2路化身Y25路继续守护着夜归人。两年前,崔宁江主动申请,从驾驶了大半辈子的D2路转岗至新开通的夜间线路Y25。“年轻人多半耐不住夜班的寂寞,我们老师傅更能适应这份坚守。”深夜的平顶山路少有行人,崔宁江会格外留意路口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遇到晚归的学生,他会多等几秒关车门,还会提醒“天黑路滑,注意安全”。从“鼓扬线”到D2路,再到Y25,崔宁江和他的同事们在同一段路上,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车轮滚滚,驶过长江,载过青涩少年,也送别白发长者。长江大桥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这条线路始终穿行于城市之间,将一代又一代人,平安送往他们的目的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璞 张洁茹

通讯员 孙洪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