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典京剧《诗文会》的上演,2025年紫金文化艺术节于10月28日圆满落下帷幕。这个金秋,江苏文艺舞台百花齐放,22台舞台艺术会演剧目、7场新创作品音乐会、11台优秀舞台作品展演轮番上演,更有近千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活动将艺术送到百姓身边。作为江苏连续八年精心培育的文化品牌,今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带来了哪些创新突破?又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文化印记?
八年坚守,初心如磐。每年一届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始终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累计上演舞台剧目、音乐会450余场,推出原创作品160多部,举办万余场群众文化活动,为“紫金文化”品牌擦亮了底色、筑牢了根基。今年的艺术节,更在“大众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它不仅是省内专业院团切磋技艺的舞台,更是通过内容、形式与服务的全面升级,为“人民的节日”注入了更为饱满的时代内涵。
一份百花齐放的节目单,见证了艺术节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所做出的创新努力。今年艺术节首次将经典复排剧目纳入会演,形成“新创+复排”双轨并行的新格局。京剧《诗文会》、锡剧《孟丽君》、扬剧《袁樵摆渡》等7部经典老戏焕新登台,让戏迷们连呼过瘾。与此同时,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新创作品也各具特色:开幕音乐剧《大田》讲述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奋斗故事;淮剧《燃尽硝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民族管弦乐《长江》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丰富多彩的舞台呈现,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观众都能在此找到共鸣。
一张覆盖全省的演出版图,实现了文化服务的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今年艺术节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43家文艺院团倾情参与,20多座剧场接力开演,让高雅艺术不再是城里市民的专属。一些演出主动走出传统剧场,走进古镇、街区和基层社区。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南京栖霞古镇的牌坊下,“艺动青春”江苏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示活动上演了“粉墨青春”,以“戏曲+文旅”的创新形式,让观众在逛古街、赶市集的同时,自然而然感受戏曲魅力。与此同时,近千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活动,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一批新配发的流动舞台车,如文化的使者穿梭于城乡之间,让艺术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身边风景”。
一项专业与大众联动的参与机制,彰显了“大众”成为主角的核心理念。艺术节邀请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参与评审,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会演作品”和“优秀演员”。其中,不少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人民生活。例如,兴化市淮剧团的淮剧《油菜花开燕归来》,主创在创作前期深入田间地头采风,将乡村发生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此外,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活动的现场,不乏有百姓自编自演的节目登上舞台、绽放光彩。当这样带着泥土味的作品被看见、被聆听,大众就真正成为了文化的主角。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保障艺术节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艺术节组织11台优秀剧目参加展演,安排“文华大奖”获奖作品苏剧《国鼎魂》等精品开展演出,实现了“好剧多演”。今年艺术节还积极拥抱数字化传播,拓展影响边界。各大媒体客户端开设专题,整合视频与资讯,相关话题获得关注。艺术节期间,调研采访队伍深入基层、走进剧场,捕捉到基层文化生活的火热实践。一系列举措,推动艺术节的热度从线下蔓延至线上,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共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站在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节点,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实践生动印证:只有深深植根人民、真诚服务人民、真正由人民共享,文化才能拥有坚实根基与不竭生机。这场文化的盛会虽已落幕,但它所点燃的文化热情、激发的创新活力,将持续滋养社会精神土壤,照亮更多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