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对决,江苏打造博士后科产融合“强磁场”
2025-10-28 21:2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红芳  
1

10月28日,以“博创引领四十载,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省晋江市闭幕。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江苏赢得1枚金牌、13枚银牌、6枚铜牌和9个优胜奖的佳绩,更收获了国内外顶尖博士后团队的青睐。

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创新意识最强、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代表性群体。大赛吸引了海内外的8006个博士后项目、3.6万选手参赛,最终入围此次决赛的1721个项目都是各地选拔出来的高水平项目,被称为“最强大脑”的巅峰对决。聚焦大国重器、“卡脖子”难题和产业发展最紧迫的现实难题,选手们将创新化为破解困境的密钥,与现场专家、投融资机构和院士们面对面,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是对手也是“战友”,智慧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新需求和科学技术新前沿,大赛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七大赛道,选手们带着“看家本领”集聚赛场,现场挥洒才情。

6G信道被誉为6G信号的“高速公路”,是6G领域研究的关键基石。紫金山实验室博士后黄晨团队的“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技术与仿真平台”项目,在全球率先突破解决了长期以来信道模型无法有效支持多频段、多场景信道特性仿真难题,构建了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模型,并自主研发出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仿真软件,不仅降低了6G仿真实验平台的使用门槛,更为国内外科研团队在6G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我国6G标准化进程,以及空天地海网络共性理论技术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凭借该项目,黄晨团队获得了大赛金牌。

博士后大赛跟其他赛事不同,虽然按项目主题分了不同赛道,但每个选手的具体参赛项目并不一样。“我们这个赛道选手中既有研发生物医疗信息的,有研究视听声学的,也有材料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黄晨说,大家将信息技术赋能各个领域,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他们完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很有启发。黄晨27日早上就完成了比赛,但他从26日开始在现场观摩直至整个赛事结束。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战友。通过赛事了解同行最新动态,博采众长,让自己的研发创新之路走得更远,是很多博士后的参赛初衷。“我是研究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厚度检测的,我前面的选手恰好是做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的,他的讲述不仅让评委对我的项目更容易了解,也给我对项目业务拓展和改进有了更多启发。”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后孙凤山说,比赛现场他与很多选手进行了专业沟通,彼此互加微信,“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好平台”。

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科产融合加速跑

在大赛现场设立的全国博士后成果展上,江苏展台的埃斯顿酷卓类人形机器人抢尽风头——给前来参观的人员送小礼物、比心、握手……引得观众不停拍照打卡。一位小朋友站在机器人面前久久不肯离去,拽着妈妈的手问:“我们能不能也买一个机器人?”“以后会的!”母亲回答坚定。

金牌选手黄晨

小朋友的愿望正是博士后们努力的方向。舒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众多高校邀约,来到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舒鑫在公司担任机器人技术科学家,凭借“面向工业柔性场景的类人形机器人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此次大赛的铜牌。“类人形机器人研究是目前全球的产业风口,更新迭代非常快,很多机会在市场应用中,企业是赋予场景应用的直接载体,更贴合市场需求。”舒鑫介绍,国内机器人研发绝大多数还在实验室和教学阶段,离大规模市场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埃斯顿研发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我们的愿景是研发出普通市民能够用得起的类人形机器人,服务千家万户、千企万店”。

为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转移转化和快速落地,大赛专门设立了揭榜领题赛道。国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遇到了技术难题,或者有科研攻关和技术升级需求,就可以在大赛平台提出明确需求,并给出“悬赏”奖金数额。博士后研究人员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满足张榜方需求,就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以供选择。

本次大赛共有766个科技攻关项目等待博士后及其团队揭榜,涉及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各需求单位提供的成功揭榜奖励总金额超过9000万元。江苏有10个项目参加此类赛事,并在“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技术研发”“基于国产大模型的复杂场景红外数据生成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上获得奖牌。

是竞赛也是引才,江苏4386个优岗广纳英才

人才兴则事业兴。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各地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招才引智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现场招聘,广纳英才。

江苏省人社厅发布了2025—2026年度博士后人才需求,1036家博士后站点共有4386个博士后岗位需求,很多用人单位还明确了薪资、安居、科研经费、项目启动等多项待遇,其中年薪在30万元以上的岗位超1972个。江南大学现场开出教学科研岗、博士后、产业教授等岗位需求80个。现场负责招聘的王斌老师表示,博士后有冲劲而且深耕科研多年,到了高校能很快独当一面,用人单位都非常欢迎。

开幕式当天,参赛选手、厦门大学博士后小吴就来到江苏招聘区寻找机会,记者询问他希望应聘什么岗位时,小伙子爽快地说:“江苏无论是科研平台还是教育平台待遇都不错,我都有兴趣。”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此次代表广东参赛的小罗对紫金山实验室情有独钟。这位在深圳打拼多年的东北小伙说,他的研发产品目前已在宜兴落地生产,希望能在江苏继续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在当地建立研发和生产一体化平台。

“博士后青年人才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量与创新引擎。”江苏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从明表示,江苏目前已构建起博士后“引、用、留”全链条机制,形成覆盖省、市、县、单位的四级政策服务体系,年招收数占比近全国总数的10%。“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吸引和集聚更多博士后等优秀青年人才,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让智慧的‘种子’在江苏这片产业‘沃土’上开花结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文 林宁/图

标签:
责编: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