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说|浸润江苏文脉的桂花香,这两座江苏城市的市花是桂花
2025-10-28 21: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于锋  
1

这段时间,江苏各地气温降低,桂花正在开放。桂花的香气清可绝尘、浓能溢远,弥漫在城市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江苏人非常喜欢桂花,苏州、宿迁以桂花为市花,南京灵谷寺有著名的“金陵桂花王”,全省各地皆有赏桂胜地。千年的时光在江苏大地积淀下深厚的“桂花文化”。

桂花受到古代江苏文人的喜爱。视觉中国 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介绍,在中国古代,以“桂”为名的植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樟科桂树,广为人知的肉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类;一种是木犀科木犀,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桂花。我国文献中,最早的桂花信息见于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该书记载了浙江宁波的特产“红木犀”,也就是今天所说桂花中的丹桂。“木犀”是桂花最早的名称,是说其木材纹理似犀牛角,这表明桂花最初是因木材的应用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北宋中叶以来,人们发现的木犀资源越来越多,“岩桂”“九里香”“桂花”等别称相继出现,标志着芳香浓郁的特征与观赏价值受到重视。最终,“桂花”这个名称因其通俗易懂,逐步取代“木犀”,成为最流行的称呼。

在各个江苏城市中,苏州和宿迁与桂花的缘分尤其深厚,这两座城市都将桂花定为市花。

南京灵谷寺的“金陵桂花王”。 视觉中国 供图

苏州人赏桂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宋范成大晚年退隐石湖,从三百里外引种丹桂,使石湖千岩观成为赏桂盛地。明清时代的苏州人对桂花无比钟爱,苏州古典园林纷纷建起赏桂为目的的建筑,如沧浪亭的清香馆,退思园的桂花厅,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金粟亭,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耦园的木樨廊等。

金桂 视觉中国 供图

从清代开始,每年农历金秋,苏州山塘街都有以赏桂为主题的“桂花市”“桂花节”。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于时金风荐爽,玉露零香,虎阜山塘,灯船酒舫,士女骈萃,极意娱游,兼旬始歇,号木犀市”。

苏州桂花公园 视觉中国 供图

如果要说历史上苏州哪处赏桂地名气最大,很多人都会说“光福”。光福栽植桂花始于宋朝,早在元末明初,苏州名士徐达左就在光福邓尉山种植大量桂花。明末清初,光福山民以桂花为业,采摘下来,卖给“维扬商客”,以制作胭脂香粉。在苏州城内,1998年建成的桂花公园种植了7000余株桂花树,是国内桂花品种收集和种植数量最多的专类园。

在南京,赏桂的历史源远流长。清代钱陆灿《秦淮竹枝词》:“满城秋意桂花开,卖遍河房不用栽。”可见古代南京城内桂花树处处可见。南京的赏桂盛地非灵谷寺莫属。无梁殿后,一株树龄超过百年的波叶金桂树高7米,被誉为“金陵桂花王”,吸引游客循着花香前来。

南京街头的桂花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也有“桂花”情结。《扬州画舫录》记录了影园、桂屿、桂坪、青桂山房、桂露山房等赏桂佳地,平山堂内种植着“老桂百余株”。瘦西湖、长春路、扬州动物园都是赏桂佳地。

在地处江苏最北端的徐州,同样有大量的桂花种植,彭城广场、云龙公园、快哉亭公园、滨湖公园赏桂廊吸引徐州人前往赏桂。宿迁以桂花为市花,城区内到处都能发现桂花的身影,文化广场、千鸟园广场、湖滨公园、九鼎公园的桂花树竞相开放,这个季节,走在街头,秋风拂过,桂香萦绕。

桂花可酿酒 视觉中国 供图

桂花除了可观赏,也可作为“芳香添加剂”使用。早在清代,喜欢桂花香的苏州女子就将桂花簪成桂花球在头上佩戴。《红楼梦》中写到了用桂花蒸馏而成的香液“木樨清露”,以及可以护发护肤的桂花油。据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裾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湘云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小说中这些以桂花为重要原料的化妆品在明清时的江南都真实存在。

爱她就要吃掉她。偏好甜食的江南人更愿意将桂花融入食物,为各种点心、小吃增添芳香。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以桂花为重要原料的美食数不胜数。早在明代,苏州桂花就已入馔,明代杨循吉《吴邑志》载:“桂,一名木犀,其香清烈,有黄白二色,花时凡三开,畏风雨,堪作饼,入茗,及伴杨梅作蜜煎(饯),其用非一。”桂花还可以“喝”,可以制成香气芬芳的桂花茶,酿成回味良久的桂花酒。《扬州画舫录》中就生动记载了清代人酿制桂花酒的方法。

桂花糕 视觉中国 供图

南京的桂花美食也很多,桂花糖芋苗、桂花酒酿赤豆元宵、桂花糖,别忘了还有著名的“桂花鸭”。说起来,这“桂花鸭”吃起来并不甜,它与桂花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桂花鸭因产销于丹桂飘香的秋天而得名。过去,南京人更喜欢吃秋鸭,这种在稻谷收获的季节成熟的鸭子皮白而细,肉肥而嫩,油多而鲜,最是美味。

江苏各地还有很多因“桂”而成的地名。南京市六合区有桂花庄、桂花村,高淳区有桂园下。在灵谷寺有一个景点名为“桂林石屋”,此“桂林”并非广西桂林,而是指“桂花树成林”,也是赏桂好去处。苏州和桂花有关的地名有很多,仅“桂花弄”就有六条,包括“桂香弄”“丹桂弄”“丹香弄”“金桂弄”等等

科举折桂

古人将在考试中夺魁称为“蟾宫折桂”。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按照程杰教授的考证,这里说的“桂”应该是桂树,也就是折下桂树枝条送给科举考试中登科的“学霸”。

常州双桂坊

常州老城区有两个和“科举折桂”有关的地名——椿桂坊和双桂坊。椿桂坊位于新坊桥东、元丰桥西,其名源于北宋崇宁年间张彦直家族五人先后考中进士的科举佳话;双桂坊位于常州南大街附近。北宋乾德年间,居住于此的宋维、宋绛兄弟二人蟾宫折桂,官府将此地改为“来贤坊”。六十多年后的景祐年间,此地的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二人同科高中进士。一条街巷里走出两对进士兄弟,官府遂将来贤坊改为双桂坊。这一地名流传至今,成为江南名城常州文脉悠远的重要象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