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博士+老农”为啥管用
2025-10-28 09: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孟亚生  
1

最近,在如皋市东陈镇汤湾村金鱼养殖基地,一尾尾闪烁着荧光的金鱼,吸引了各地客商。该村年产观赏鱼价值超过20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背后的农业创新密码引人关注。

汤湾村金鱼养殖历史悠久,后来由于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一度制约了发展。3年前,福州大学何小镇博士与该村养殖能手携手创业,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数千次实验,开发出“荧光金鱼”新品种,改变了金鱼的单一观赏属性,使其成为兼具美感与科技含量的“活体艺术品”。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存在“实验室里出成果,田间地头难落地”的困境。科研团队掌握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通常因缺乏实践验证而陷入“技术空转”;一些农户积累了世代相传的经验,却受限于知识壁垒难以突破品种改良的瓶颈。汤湾村金鱼项目中,高校博士带来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农户提供精准的养殖数据与环境参数,双方共同攻克难题,让实验室成果在养殖基地成功“变现”,印证了“博士+老农”组合的互补价值。

“博士+老农”组合的生命力,在于实现了技术价值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传统农业升级往往受制于“品种差、效益低”的难题,而“博士+老农”组合搭建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收益的转化桥梁。如,中国农科院博士团队筛选的风味番茄品种,试种后很受欢迎;薯光“博士农场”引进的红薯新品种,让农户亩产提升至近4000公斤。汤湾村“荧光金鱼”精准切入高端观赏鱼市场,凭借独特的视觉效果打开了国内外销路,也彰显了科技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

“博士+老农”组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建立了清晰的利益共享机制。博士团队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农户通过品种升级与技术优化增收,地方政府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目标。同时,这种组合也倒逼农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既需要懂实践的科研人员,也需要善用科技的新型农民,而政府的牵线搭桥与政策支持,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关键支撑。

“博士+老农”组合,打破了科研与生产的壁垒,让科技不再是悬浮的理论,让经验不再是固化的传统。期待越来越多的博士走进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老农拥抱科技新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孟亚生)

标签:
责编: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