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800万个!你的“充电焦虑”,国家出手了
2025-10-27 17: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许愿,倪敏,田墨池  
1

傍晚6点,南京雨花台区一商场地下车库,来宁探亲的上海市民张先生第三次尝试扫码落锁,屏幕依旧显示“设备连接失败”。他无奈地拍了下方向盘:“专门挑了附近带充电桩的商场,结果充不上电,等下还要赶回上海,真是急死人。”

这样的场景,是不少新能源车主的共同记忆。尽管充电桩数量飞速增长,但“找桩难、充电慢、体验差”的困境依然存在。

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为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截至今年6月底,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万辆。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大省,江苏的充电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却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品质升级之路。下一步,如何让充电桩跟得上、布得匀、用无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绕不开的“充电囧途”

“每天就像在玩抢车位游戏。”在南京,网约车司机张贺和记者吐槽道,“差不多每天跑车12个小时,最怕两件事:找不到桩,找到的桩是坏的。”他刚结束与燃油车主的争执——对方理直气壮地占着充电车位:“这里离出口近,我停一会儿怎么了?”

设备维护不及时,是许多车主的“心头病”。在南京市建邺区某广场负三层车库,市民刘琳接连试了三个充电桩都无法充电。“原本想上楼做头发时顺便等车充个电,结果先在地下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她指着显示故障的充电桩摇头,“这些‘僵尸桩’真是太误事了。”

刘琳的遭遇并非个例。市民陈磊根据导航直奔一排十个车位的地面城市超级充电站,正想着把车停下充电,后面的遭遇却让他忍不住吐槽:“明明上面显示支持所有新能源车型,结果给我耽搁了十来分钟,就是无法扫码落下地锁,后来只能绕到高架对面的新商场去充。”

而据附近保安透露,该站投用不过半年,已有部分充电桩间歇性处于故障状态。

价格波动同样困扰着用户。“你看,同一个站,高峰时段一块四,半夜只要六毛。”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滑动手机屏幕,展示着充电价格的剧烈波动,“我们想省钱就得半夜来,想赚钱就得白天硬着头皮充”。王师傅介绍,他们网约车师傅小群里还时常分享“薅羊毛”攻略,“不同地方充电价格也不一样,价格有的还差距特别大”。

在乡镇地区,充电桩的稀缺更让人焦虑。经常往返南京城区与江宁湖熟的民宿老板李先生坦言:“下乡最担心充电问题,看到电量告急,心里直打鼓。”广袤田野上,新能源车因为比油车低廉的用车成本备受村民青睐,但充电基础设施却存在总量偏少、布局分散、快充资源匮乏等问题。

在老旧小区,不少居民也面临着充电桩安装困难的问题。苏州居民刘女士指着新买的新能源车苦笑:“买了车却要绕行一二十分钟去商场充电,有时候为了充电,还得在商场里硬等一个多小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老旧小区的“先天不足”。“居民没有固定产权车位或长期租赁合同,加上周边管线错综复杂,个人安装充电桩几乎不可能。”苏州一老旧小区的物业透露。

“僵尸桩”频频出现,老旧小区“安装无门”,使用时“价格过山车”……一系列充电困境时有发生。

多措并举破解充电难题

“用了20分钟,电量就从30%充到了70%!”在扬州江都服务区,车主王华通过大功率液冷充电枪快速补能后,满意地踏上归途。“以前节假日要排长队,今年充电位扩到40个,效率翻倍。”

这样从容的补能体验,正是江苏充电服务升级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随着出行高峰的到来,江苏高速公路充电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长假期间,江苏高速公路国网充电桩充电量达882.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近11%。10月1日当天,高速日充电量达到峰值123.5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面对持续增长的刚需,江苏正加速织密充电网络,精准布局、稳步扩容。截至2024年底,江苏交控已建成充电枪1887把,2025年,江苏交控率先在充电需求较大的53对服务区开展增容建设工作,目前平均每对服务区有充电枪28把,日均可满足约1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这张越织越密的高速充电网,支撑起越来越多人“说走就走”的出行信心。

如果说高速公路上的充电需求是“行”的延伸,那么城市社区里的充电难题则关乎“停”的便利。

对于住在高层或老旧小区的居民,“一桩难安”曾是绕不开的烦恼。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在全省率先研发上线了“车网交互充电桩智慧选址平台”,昆山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顾浩介绍,平台将电力大数据和交通网的地图大数据、车辆大数据贯通,将收集到的居民充电桩需求信息汇聚成“热点地图”,引导运营商精准投建。

朝阳新村是昆山高新区规模较大的老旧小区之一,过去因产权车位缺失、管线复杂等原因,不具备个人申请安装充电桩的先天条件。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通过该平台对高新区分析,定位到该小区,与充电桩运营商签约,完成该小区充电场站的落地建设。

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国际慢城核心区的桠溪高村充电站。万程鹏 摄

视线转向乡村与景区,充电设施的覆盖同样在提速。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高淳国际慢城游客量再度攀升。然而前两年,这里还因充电设施总量不足、布局分散、快充稀缺,难以满足游客快速补能需求,也制约了乡村居民的日常用电。

面对这一现实痛点,国网南京市高淳区供电公司于今年6月启动桠溪高村房车基地充电站建设,并于9月底顺利投运。高淳供电公司营销部大客户经理班长赵磊介绍,高淳区已有62个行政村建成公共充电站点,高淳供电公司将持续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11月将完成慢城房车基地充电站快充桩升级,打造“充电一小时,满电畅行”的高效补能体验。

科技创新,也在持续为充电体验注入新活力。今年2月,家住昆山开发区蓬曦园的张先生意外发现,家门口竟悄然立起一座“充电黑科技”——江苏首座基于能量路由器的直流充电站。站内清一色配备快充与超充设备,让他连声赞叹:“以后充电再也不用跑远,又快又方便!”

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赵霄尉介绍,该站将传统充电站中“变压器+充电桩”两个独立系统合二为一,通过能量路由器技术,不仅能同时满足13辆新能源车快速充电,更能智能调节充电功率,让补能过程更安全、更平稳。据测算,当该站日均充电量达到4800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电费约7万元。

离“充电自由”还有多远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充电站总量达30多万座,较2021年增长303%,远超过加油站的11万座,为跨省长途出行提供了保障。

然而,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等问题仍然存在。《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距离2027年底仅两年有余,实现“倍增”目标,并非坦途。城市核心区的“寸土寸金”与电网负荷屡创新高的压力,是基础配套不可逃避的难题,“钱从哪里来,效益如何回”是众多运营商之困;此外,超充技术狂奔之下,技术协同的挑战同样如影随形。

“充电桩建设必须与车辆增长同频共振,政府需提前规划,推动设施真正走进社区、融入生活。”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

“充电桩建设不能简单堆数量,而要‘精准布局’与‘适度超前’并重。”省规划设计集团市政院副所长陈曦寒建议,应依托省、市级大数据平台,“按需定制、动态调整”,重点分析车辆增长趋势、出行热力图和现有桩利用率。同时,精准施策破解区域失衡,“城市加密”与“乡村覆盖”协同推进,逐步实现“县县有充电站、乡乡有充电桩”。此外,必须破解“老旧小区”顽疾,推广“统建统营”模式,并探索社区共享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等创新方式作为补充。

据介绍,至2027年,江苏交控计划持续根据各服务区充电需求,全面开展充电枪扩建工作,预计充电枪总数达到5100把,较2024年增长1.7倍。

业内人士表示,充电服务的升级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没有”,而要追求“更好用”。《行动方案》中,“大功率”多次被提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地区等快速补能场景的充电需求。

江苏交控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对需求大的服务区完成20%小车位充电枪补齐建设,积极应用“兆瓦级”大功率充电设施,提高补能效率,同时,对剩余服务区全面开展小容量电力增容工作,在全面提高充电设备数量的同时,确保单枪充电功率不低于60千瓦。

未来充电网络的建设,不仅是设施的竞赛,更是技术的融合。《行动方案》提出,实行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推广行动。

所谓车网互动,即电动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电网深度连接,在低谷时段充电“储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反向送电,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集中供电压力。今年8月,江苏正式出台文件,首次明确车网互动反向放电价格政策,以经济激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实现双向互动。

以当月国网江苏电力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电价为例,尖峰时段反向放电价格可达每千瓦时电1.2245元。居民用户通过峰谷价差,每千瓦时电收益约0.85元。常州一小区5位居民参与试点,一个月内放电1430千瓦时,累计收益约1650元,让车辆在停放时化身“移动充电宝”。“假设用户每天放电14千瓦时,全年驾车300天,放电收入约4700元,扣除成本与损耗,净收益近3000元。”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凌燕介绍。

由追求充电桩的“广度”,到布局的“精度”,再到技术的“深度”,通往“充电自由”之路,是一场覆盖设施、技术、模式等的全面进阶。据初步测算,“三年倍增”行动将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与建设投资超过2000亿元,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充电时代,正加速驶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倪敏 田墨池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