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走进百景说长江”文化对话活动在张家港举行。活动现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以“从‘长江百景’看江苏‘长江文化’的特征”为主题作分享,带领观众深入解读长江百景与江苏长江文化的深厚联结,从世界文明视野、历史发展脉络到当代实践成就,层层剖析长江百景背后的文化密码。
“世界所有的原生文明都诞生在大河流域,中华文明,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长江流域就是中华农业文明最早诞生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贺云翱介绍,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河,跨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多个地理单元,全线汇聚全国40%以上的人口,创造近50%的经济总量。在他看来,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战略层面上而言,“长江文化”既是长江区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助力当代“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谈及江苏“长江百景”,贺云翱说,这100个景观都包含人的创造、发现、认知和命名,本质上都是文化的载体和景观。他向大家分享,江苏“长江百景”的评选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息息相关,它们其实也是江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对象和重大成就,综合反映了江苏“长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江苏长江文化万年发展及形成“金陵文化”“江南文化”“江淮文化”“江海文化”等不同区域文化体系的具体呈现。
为更清晰地解读文化特征,贺云翱将长江百景重新梳理为六大文化维度。其一,是依托长江本体的生态文明成就,展现“水韵江苏”的人水共生特质。江苏长江下游段江面壮阔、沙洲密布、湿地纵横,从南京鱼嘴落霞、江豚驿站,到苏州张家港双山岛湿地、南通启东万里长江入海口,这些景观既保留了长江的自然肌理,又融入了生态保护的人文智慧,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若说生态是长江写给江苏的“第一行诗”,那么城乡便是水韵押出的韵脚,让“江南水乡”有了可触可感的肌理。长江下游独特的城乡文化景观塑造了“江南水乡”的鲜明标识。城市层面,南京静海寺、长江大桥,扬州瘦西湖“莲映五亭”,南通十里濠河等景观,彰显了水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古镇层面,苏州沙溪古镇、常州焦溪古镇、无锡梅里古镇等“依水而生、因水而美”,留存着江南商贸与生活的原始印记;乡村层面,苏州“中国江村”、张家港河阳山歌馆、泰州溱潼会船等,则延续了水乡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水网之外、尚有山骨,长江百景有“名山文化”的人文凝聚。江苏虽无巨岭高峰,却有南京狮子山(阅江楼)、栖霞山,镇江焦山、金山,南通狼山等“名山”。“这些山或因名城而兴,或因名人而名,或因名文而传,如狮子山因阅江楼与明城墙共生,狼山被誉为‘江海第一山’,本质是人的智慧赋予了自然山体文化生命力。”贺云翱解释道。
长江百景还有吴越文化的根脉传承。从扬州龙虬庄遗址、无锡鸿山遗址,到南京宝船遗址、无锡江阴徐霞客故居、南通张謇纪念馆,这些景观体现了“吴越文化”的根脉深厚,知行合一、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代表着江苏长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标志性内涵和文明创造。
在江苏,长江与运河于此“握手”,“十字”黄金水道把南北人文共同折叠进同一张江苏地图。贺云翱分享,长江百景有着江运复合文化的独特性。扬州运河三湾、施桥船闸,镇江谏壁船闸,苏州吴门望亭等,既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通道,也代表着江、运一体的空间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长江百景中,还有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文化与辉煌的当代文化成就。近代以来,南京静海寺、浦口火车站见证了时代变迁;红色景观如泰州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承载着革命记忆;而南京长江大桥、润扬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以及张家港永联小镇、无锡华西村等,则展现了交通、工业、乡村振兴领域的现代化成就。
“长江百景有自然长江与人文长江的共美,也有历史长江与现代长江的协同。”贺云翱在分享中谈到,他曾走过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也经常和生于长于长江边的人们交流。“我听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谈长江,谈长江之美,谈长江的种种成就。我认为,如果让每个人都选长江百景的话,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长江百景。从中可以看出,长江的文化博大精深,长江的生态丰富多彩,长江的创造历久弥新。”
对于如何发挥好“长江百景”对长江文化的展示宣传,贺云翱说:“可以通过科学解读和现代传媒的传播,向公众展现长江百景的美,过去、今天、未来的共生性,以及它是怎样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为未来长江经济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等等提供智慧。”他建议,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为长江百景蕴含的深厚内涵再作深度解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