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实训室里,电子大屏上闪烁着一幅横跨亚欧的物流地图。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硕与两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交换生正紧盯屏幕,模拟解决一个现实难题:南京某车企计划通过连云港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及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口一批新能源汽车。
面对海运成本高企、客户交期紧迫的挑战,团队需要设计一套以“公路+铁路为主、铁路水路衔接”的多式联运方案,并实现全程监控与精准管控。“一带一路”定制国际多式联运项目数智设计及实施——这正是他们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国际组线上比赛一举夺金的核心课题。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物流运输,就像一套精密的齿轮系统。”团队指导老师马耀文用生动的比喻点出痛点,“每个国家的运输标准、单证规则、操作流程如同不同尺寸的齿轮,若不能精准咬合,整个系统就会停滞。”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从中亚到欧洲的跨境运输中,货物常因单证不统一、换装效率低等问题滞留多日。乌兹别克斯坦学生Almamatov Mardon分享道:“在我的家乡,一车货物可能要在边境等待好几天,这对贸易企业意味着巨大损失。”
针对这一难题,团队打造了一套涵盖分析全流程的智能方案。他们自主研发的多式联运协同平台,将公路、铁路、水路的运输资源整合为统一数字网络,自动生成最优路径;此外,团队还创新地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模拟车辆位置、口岸通关、设备状态,预判延误风险。
“系统就像给物流装上了智能助手。”团队成员刘硕解释道,“我们不仅设计路线,还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方案。例如新能源汽车需恒温运输,系统会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及时触发预警。”
这支团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国背景。两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理工学院的学生,与中国队员共同克服了语言、文化和技术上的多重障碍。“沟通确实是个挑战。”刘硕坦言,“但我们在实训室里一起熬过无数个深夜后,找到了独特的协作方式。”这种跨越国界的默契,让团队在比赛中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
金牌团队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独特的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师训练营”的选拔机制,优秀的学子能够获得系统的跨学科训练。“我们特别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马耀文介绍,“通过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校际合作,学生们在解决真实跨境物流难题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增强了跨文化协作能力。”目前,该模式已培养出多名精通国际物流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金奖不是终点,团队已推动方案走向现实。目前,他们正与钜力集团、江苏泽川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系统应用于中亚农产品进口运输测试,大大提升了通关时效。
“这套方案的价值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培养了一批既懂国际规则又善用创新工具的物流人才。他们正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青春桥梁’。”马耀文总结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