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硕的蚕宝宝吃着最新研制的“饲料饼干”,在恒温恒湿的智能化蚕室结成一个个雪白的蚕茧;机器手臂上下挪移,拥有2000年历史的非遗扎染工艺在潮牌服饰上焕发新活力……10月23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南通海安的茧丝绸、纺织企业,看到一幕幕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画面,实地感受“老手艺”如何闯出一条“突围路”。
第一式:打破常规,一枚小蚕茧孵化百亿产业链
春天养蚕、秋季缫丝,这是中国千年来的养蚕规律。但如今却有了新的答案:一年四季每天都能养蚕。走进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蚕室,一排排整齐的养蚕架映入眼帘,记者看到,这里的蚕并不是趴在桑叶上,而是趴在一块块灰黑色的土状物上。
“我们改变了延续五千年‘蚕以桑叶为食’的传统模式。对比桑叶,我们研制的饲料营养配比更科学,蚕茧品质也更加优质。”鑫缘集团饲料养蚕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顾圩杰介绍,饲料的主要成分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饲料中加入适量微量元素,让蚕从小就吃配比科学的“营养套餐”。
此前,受工业化发展影响,海安桑园的面积从2007年的18万亩缩减至2023年的5.4万亩。为摆脱这一困境,企业自2019年起,着手研发蚕全程饲料喂养与工厂化养殖技术,最终形成一套成熟新模式。蚕从孵化后的蚁蚕到吐丝成茧的熟蚕,全程采用饲料喂养。喂料、环境调控等环节均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养蚕车间温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湿度误差不超过5%,产出的蚕茧可直接用于缫制高档大5A级白厂丝,从源头保障了产品品质。
“我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模式为核心,在江苏、广西、江西等地建成2万公顷桑园基地,建立起‘原料—研发—生产—出品—售后’茧丝绸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品控体系,推动桑蚕全产业链同步发展。”鑫缘集团董事长储呈平介绍,目前企业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丝绸面料和丝绸服装生产线,去年,企业营业收入达158.8亿元,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
第二式:巧用AI,从五分之一返工率到98%合格率
在华艺集团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上,机器枪头左右挪动,枪口处,定量染料均匀流出,分毫不差地被注入提前扎好花型的棉布原料之中,随着染料在白布上缓缓晕开,一份扎染面料完成最重要的染色步骤。不远处的训练室,扎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邹莉正抓着机械臂“手把手”教学。
“机器人会记录、深度学习、模拟我的每一个动作,只要‘教’一次,就完成对这台机器的‘岗前培训’,比起原来方便多了。”邹莉告诉记者,自从用上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她就告别了整日反复蘸染、拧干的步骤,只要在每次生产新花型前,将设计图案分解为精准的注染操作点并输入系统,机械臂便会按照预设轨迹,在扎好的成衣上有序注染。在简单检测后,就能将数据同步至车间所有机器人,批量生产随即启动。
扎染也称绞缬,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扎染的魅力,在于其“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的艺术特质,但这一特质也长期制约着传统扎染的规模化生产。为破解“手工效率低”与“批量品质稳”的矛盾,华艺集团历经三年攻关,在2024年正式投产中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为千年非遗注入“数智基因”。
“由于我们是细分赛道,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采购,我们和东华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目前实现了注染、刷色染等5-6种扎染工艺的AI替代。以前人工生产时,产品返工率约为五分之一,现在机器人生产的产品已有98%合格率;机器人生产线的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抵得上5个工人的工作量;通过不断改进流程,机器人生产线能够替代整个扎染流程30%的工序。”提及机器人生产的效果,江苏华艺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锋列出一组喜人的数据,他表示,这条产线既保持了产品手艺,又满足了客户对高品质、高效率的需求。
第三式:告别小众,走向品牌化时尚化国际化
从传统的桑蚕养殖,到非遗扎染工艺,两项“老手艺”是如何打破传统生产模式,从“小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块牌匾,上面印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艺术染整宇现代扎染流行趋势研究中心”,在华艺人心中,它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牌匾。
“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去研判市场,定位流行趋势。现在公司每隔半年对外发行一次中国艺术染整工艺流行趋势册,结合不同的面料布块来呈现扎染工艺,为国内时装品牌提供从布料到纹样到设计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葛坤锋说,目前,像江南布衣、珂莱蒂尔、之禾等国内一线原创女装品牌均和华艺有合作,公司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弄影,通过扎染特殊工艺的巧妙运用,形成弄影“国际流行寓于形、东方思维寓于神”的独特时装风格。
作为江苏省首批“非遗工坊”,华艺集团深知,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融入现代生活”。在“时尚化”转型中,华艺集团将“时装”定为扎染的核心载体,打破传统扎染局限于饰品、家居的边界,研发出针织时装、梭织时装、毛衫等多元产品,并延伸至文创领域。
鑫缘集团同样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是国内茧丝绸行业唯一全国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鑫缘”名列中国丝绸十大品牌之首。跳出丝绸只能用于制作服饰的传统观念,鑫缘集团实施了个性化丝绸文化创意工程,生产出丝绸名画、丝绸墙布、丝绸笔记本、艺术伞等创意产品。“我们和当代画家合作,将他们的作品与丝绸融合开发成系列整体丝绸家居软装饰品。”储呈平说,近年来,企业还开发蚕桑系列食品、蚕丝美容护肤品等。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目光并不仅仅聚焦国内。2025年,是华艺集团“品牌升级”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集团成功入围“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并接连在巴黎、上海等国际时尚舞台亮相,以创新产品与趋势报告,向世界传递中国扎染的文化魅力与时尚实力,赢得国内外客户高度认可。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东盟等国家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鑫缘集团以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与当地的原料和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在越南成立公司,从事桑蚕生产、鲜茧收购、蚕丝生产销售等业务,带动当地桑蚕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业,将中国的桑蚕文化推广到更多国家去,让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再次复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张周楠/文 郎从柳/图 陆威 高鑫/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