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飞机像老乌鸦一样,天上到处都是,我们开着‘小嘎斯’(即苏联生产的嘎斯-51运输卡车)连夜走。”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江苏徐州新沂市一栋居民楼内,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朱作文向记者回忆起那段为上甘岭战役运送炮弹的往事,语音沙哑而坚定,沉淀着岁月的力量。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1952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作为一名参战人员,朱作文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7师21团后勤运输连排长,奉命带领4辆运输车连夜向前线阵地运送炮弹。
“当时运输线上空总有敌机日夜盘旋,夜间行车也绝不敢开灯。每当夜幕降临,为躲避敌机轰炸,总有战友站在卡车上警戒。一旦听到敌机轰鸣,便用力拍打驾驶室顶部示警,我就立即熄灯,借着夜色小心翼翼继续前行。”朱作文向记者回忆。
返回途中,其中一辆车出现故障,他主动留下抢修。此时,天已亮,朱作文和战友赶紧将车辆拖入防空洞。但就在快要进入防空洞时,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敌机来了!”他们快速地将一半仍然暴露在外面的车辆进行隐蔽伪装。但已经来不及了,四架敌机出现在上空,向他们俯冲扫射过来。
紧要关头,朱作文向同伴大喊:“把冲锋枪给我!”说完,他就拎着冲锋枪和子弹袋爬向了防空洞顶上,迎面瞄准后面两架低飞的敌机开火。大概没有料到会突然遇到这么近距离的射击,敌机吓了一跳,赶紧将超低的飞机拉了起来。这时,先飞过去的两架敌机也折了回来开始向他疯狂扫射。此时的朱作文顾不得安危,站在山坡上对准敌机不停地开火!“哒哒哒——”子弹在他身边溅起尘土,可他却咬牙死守阵地,凭借顽强的意志最终逼退了敌机。
“那些天,我一共往上甘岭运了十几车炮弹。”朱老回忆。
上甘岭战役持续43天,敌军对志愿军运输线实施密集炮火封锁,宣称“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企图切断补给。运输线需翻越数道封锁线,每一步都面临生死考验。志愿军运输兵用血肉之躯将物资源源不断送上阵地,以生命筑就了战役胜利的基石。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
“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的人,已经很幸运了。”朱作文说。1930年,朱作文出生于新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在新沂参军,因为跑得快、记性好,很快成为部队里的通信员,负责为首长传递作战情报、保障指令上传下达。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和渡江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抗美援朝中,朱作文因英勇表现荣立三等功。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不久,朱作文随部队回国,1979年转业,1990年离休,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当年浴血奋战的运输兵们,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前段时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播,老人一集不落,看了好几遍。每当屏幕上重现那段亲身经历的战斗时,老人仿佛又回到炮火连天的战场,回到那炮火淬炼、与信仰同行的峥嵘岁月……
文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玉梅 涂珂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蒯创 摄
视频摄制 魏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