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水欣
一个不想上班的午后。温度适宜的深秋的午后,站在学院路上,发呆。傅抱石纪念馆,就在这条静谧的学院路一个稍纵即逝、很容易错过的路边。
往上坡的地方信步走去,四周忽然鸦雀无声。拐个弯,就看见一幢老式的民国三层楼的小洋房慢慢现身。周围有小小的院子,院子正中,一座傅抱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安静地在树荫下沉思。庭院内草木葱茏,宁静而肃穆。
这里曾是傅抱石先生在南京的旧居,他自1953年起直至1965年去世,一直在此地生活与创作。在傅抱石先生逝世20周年的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这处旧居修缮改建为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三层楼全是老式的木地板,红色的漆有点斑驳。开放的几间屋里面悬挂着的,大多是傅抱石作品的复制版。玻璃展柜下面是他用过的几样东西,还有几本旧书。纪念馆里保留了傅抱石先生生前的画室、书房和起居室。画室内陈列着他用过的画案、文房四宝、书籍以及收藏的印章,一切都按原样布置,让人能直观感受到大师当年创作的环境与状态。
想起他独创的一种绘画技法——“抱石皴”,一种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肌理的笔法,笔势狂放,水墨淋漓,后来很多国画家都模仿这种笔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他因此而被誉为“新山水画的开创者”。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而《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小稿稿样,就在这纪念馆中。
他有一枚非常著名的闲章,叫“往往醉后”。他很喜欢喝一点酒,据说他喜爱在微醺的状态下作画,本人曾自述:“二十年来,此病渐深,每当忙乱、兴奋、紧张……非此不可。特别执笔在手,左手握杯,右手才能落纸。”这方印章的真实含意是“往往醉后见天真”的“天真”,意指在酒后的微醺状态下,能够更好地摆脱拘束,率性而为,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从而笔下更能豪情勃发,具有神韵。他又说:“我认为一幅画应该像一首诗,一阕歌或一篇散文……”而酒,帮助他进入了那种诗意的、奔放的创作境界。每当画出心中喜欢满意的作品,他常盖上此印章。这方印章也成为了彰显他艺术个性的一种象征。
傅抱石晚年就住在这个南京市最温和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他曾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后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担任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南京的山川草木,都曾是他笔下的灵感来源。可以想象当年的他,每晚端把藤椅,坐在庭院的这个小山坡上,在婆娑树影后默默观察下面小路上的莘莘学子。也可以绕着后山园子散步沉思,或者坐在现在雕像的位置,那儿有石凳石桌,跟儿孙们下盘棋——我想象他的晚年温馨。但是我知道,他的晚年不平静。
这天,纪念馆里就我一人。我一边慢慢踱步,一边想着艺术家的那些故事,很快就参观完了——这幢房子很寂寞。是因为主人已经仙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还是感受到身外繁华其实不抵内在荒凉?
很快转回大街。这条安静、时尚、有文化气息的小街,历经沧桑岁月而不显陈旧。这里,有藏龙卧虎的很多名人故居。其中,傅抱石故居是开放的纪念馆。在这个温度适宜的深秋的午后,我终于来拜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