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首先是要“好看”,其次的都是“其次”
2025-10-18 14:5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朱绍岳  
1

1014日,中国视协副主席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影视精品是怎样炼成的》,称部分顶流演员排场大,自带“编剧团队”改剧本,致作品逻辑崩坏、人物塑造失败,导演陷入两难。这背后是资本逐利,制片方为流量纵容特权。林永健以自身演技塑造角色为例,呼吁演员担责,批评部分编剧脱离现实,建议制片方把资金花在剧本等核心环节,引发舆论对行业乱象的关注与反思。

林永健一文激起行业千层浪。回到事情本身,电影电视剧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什么?

有位相声演员曾表示:“(相声)还是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电影电视剧何尝不是类似呢?无论是“自带编剧入组”、随意改动剧本,还是一些制片方无视剧本剧情、演艺效果本身,只看粉丝量、流量,舍本逐末,都是忽略了电影电视剧最大的卖点:好看。

人们常说“看电影”“看电视”,那么,电影电视剧“好不好看”应该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重要评价指标。细究起来,这种“好看”,更多指向的是叙事情节上的引人入胜,思想深度上的发人深省。剧中演员的“服化道”固然是另一个参考指标,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电影电视剧“好不好看”这一主要目标的。

好看不好看,观众说了算。一些演员的影迷剧迷当然也是观众,但只是庞大观众群体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面向市场推出的影视作品不会是“定向放映”,只播放给粉丝群体观看。如此来看,林永健所批评的一些制片方和演员追逐流量、破坏剧本整体效果的做法,就显得颇为短视,没有看到在粉丝之外庞大而沉默的其他观众群体。本来拥有很大潜力和塑造空间的一些演员,拥有较好创作成绩和口碑的制片方,若一味追逐流量,长此以往下去,将会被其裹挟拖累,迷失创作正道,损害的也只会是制片方和演员自身的名誉。

当然,具体到一部影视作品好看不好看,每位观众都有独特的审美偏好与价值判断,这种差异性既体现在对题材类型的倾向上,也反映在对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等艺术表达的个性化认知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看”的标准似乎并不唯一,也有点“难以捉摸”。但在笔者看来,尽管制片方和演员们很难预料,一部剧在推向市场后的收视率到底如何,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都不会否认,那就是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从剧本到演员都全情投入、用心打磨的。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正在央视热播,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夸张渲染,却以真历史、真英雄的真诚叙事,赢得收视率连续霸榜。该剧总编剧还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创作心得,他表示,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在已知主人公的结局的情况下,自己也担心“观众还能不能继续追剧”。但剧组仍然巧妙构思、设计情节,放弃所谓的“爽文”模式,查阅大量史料和资料,选择用最真实的故事、最真挚的情感,先打动自己,然后再打动观众。细细想来,如果不在情节、演技上琢磨下功夫,而在电影电视剧之外的环节和领域“使招数”,那么,一些影视剧在宣发前后出现评价翻转、观众不买账的情况,想必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跳出“唯流量论”的窠臼,用真诚而有质感的内容回应观众期待,让好剧本、好演技、好制作回归创作中心,这才是影视作品赢得观众、铸就经典的必由之路。毕竟,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市场如何变迁,“好看”始终是影视作品最朴素的追求,也是创作者最该坚守的初心。

(朱绍岳)

标签:
责编: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