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生死救援!她却说:我希望学的知识不要被用到
2025-10-17 20:4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  
1

10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陈睿思等9人收到了一份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的证书。原来,今年9月30日晚高峰,一名乘客在南京地铁二号线元通站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生命危在旦夕。民警、地铁工作人员与热心市民迅速响应,展开救援。在众人合力施救下,乘客逐渐恢复脉搏,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顺利完成。陈睿思,正是这场救援中的一员,她用所学急救技能,同热心群众一起轮流进行心肺复苏,在生死一线的十二分钟里,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陈睿思回忆,当晚六点左右,她正在地铁二号线车厢内,听到站台广播呼叫。“我当时也没有听得特别清楚,但是大致听到需要急救员,就条件反射地抬头看了一眼,发现一个女性乘客晕倒在站台上,我看到了,就立刻拿着包冲下地铁过去帮忙。”

看到乘客晕倒的紧急情况,陈睿思说她在当下的一瞬间没有想太多,只有一个念头清晰而坚定:只要有人生命受到威胁,她一定会伸出援手。

在参与救援过程中,陈睿思十分镇定与冷静,“我首先表明了我的身份,我是急救员,可以帮忙,并确认站务人员已经拨打了120。我先是帮其他参与急救的人数数,把控节奏,因为按压员救人心切,按压频率容易过快。前一位按压员没有力气了,我接力为患者进行了按压,当大家判断患者的心跳及呼吸恢复后,就暂停了按压。”经过多位热心市民的持续心肺复苏,晕倒乘客最终恢复了心跳与呼吸,大家惊喜道“脉搏回来了”,他们如释重负,脸上紧张的表情终于放松下来。

问到施救过程中最紧张的时刻,陈睿思认为是胸外按压的时候,“虽然在救援培训时已经操作过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而且当时乘客是真的面临生命危险,所以难免会紧张。还好这个时候参与救援的群众辅助数数,互相把控节奏。”

“确认脉搏恢复之后,我松了一口气,但还是很紧张,因为晕倒乘客恢复脉搏和呼吸后仍然没有意识,乘客被送上120之后,我祈祷一切顺利。之后经过地铁方回访,得知乘客脱离生命危险,这口气才真的完完全全松下来。”

经过陈睿思与热心群众的合力施救,晕倒乘客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人群喧嚷的地铁站,他们用热心与团结共同开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陈睿思是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接受过急救培训,并考取了初级救护员证书。“我的专业是药学,虽有别于医生的临床工作,但所学医学知识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帮助他人。”正是医学专业知识与急救培训经历,使她在危急时刻冷静沉着,施救时有坚定上前的底气和胆量。

本科期间,陈睿思就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急救培训,考取了CPR+AED资格证。研究生阶段,尽管科研学习繁忙,她依然坚持学习急救知识,并于2024年6月取得了红十字会的初级救护员资格证。她努力将个人技能与专业学习结合,生动体现了“学以致用”。

陈睿思一直热心公益,多次无偿献血,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希望用急救技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她一直这样做,并且将持续做下去。

“如果有人生命受到威胁,我一定会帮忙。”这句坚定的话语感动并温暖了许多人。这份信念源于她对生命的敬畏,也源于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外婆是工人,他们一直教导我要善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进入南师后,老师、同学和宿管阿姨的关心让我感受到很多善意,也让我更愿意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地铁急救现场,有很多热心群众积极地上前提供帮助,这样的团结与热心让陈睿思十分感动,施救过程中,她感受到的不仅仅有温暖,更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与互助的力量。“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毫不犹豫,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这次经历让我更坚定了急救助人的初心。”陈睿思说,“虽然成功帮助了乘客,但我也意识到自身理论和心态仍需加强。之后我会把经历分享给更多人,并通过更多培训提升自己。如果有机会,我想成为一名急救培训老师,将专业所学付诸实践。”将急救服务的薪火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加入急救学习,是她未来的志向。

陈睿思呼吁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习急救知识,并多参与志愿实践加以巩固。“我希望学的知识不要被用到,但真正用到的时候,希望我们不怯场、不留遗憾。学习急救,是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一种爱与保护。”她一直走在急救学习与宣传的路上,希望更多青年人加入进来,共同构筑守护生命的坚实“城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朱志义 伏小文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