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活态传承的手艺人,到“逆袭”人生的自强者,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秤砣虽小压千斤”,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推出“了不起的小店”创新记系列报道,展示个体工商户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与小店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也展现江苏扶持“小个体”迸发“大能量”的“暖心”举措。
寒露过后,秋意愈浓。在“中国花木盆景之乡”南通如皋,一座座小院里的花木盆景,迎来养护关键期。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盆,而是智能花盆。”梦景园小屋工作室里,32岁的袁杨梦秋正俯身修剪一株百年柏树。他是江苏省高级盆景技师、如皋市盆景拔尖人才,也是一个热爱盆景的“90后”。

袁杨梦秋口中的智能花盆名叫“小Z智能花盆”,采用浸泡式浇水方式,储满水后可持续运行一个半月,极大地方便了盆景爱好者的日常养护。此外,它还配有相应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手动控制浇水,或根据系统智能匹配植物大数据自动浇水。目前,这款智能花盆已获得2项国家专利,成为盆景养护领域的一大创新。

一个小小的花盆,为何要这么高的科技含量?对袁杨梦秋而言,这小小的容器正是打破传统盆景行业桎梏的“秘密武器”。
探索始于3年前。
2022年的一个深夜,手机里刷到的一组数据引发了他的思考:数据显示,80%的新手盆景因浇水不当死亡,而传统养护手册中“不干不浇”的口诀对现代人毫无意义。“盆景要普及,必须解决养护难题。”这个念头,催生了他与团队长达2年的“智能花盆”研发之路。
走进如皋市小微盆景基地的小竹屋,只见角落里堆满了失败的试验品:加装湿度传感器的陶土盆、内置滴灌系统的3D打印件、爆裂的管道和枯萎的枝叶。“最崩溃的时候,我连续3天泡在电脑前,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和土壤水分动态模型。”袁杨梦秋回忆。
历经上百次试验后,他们从田园“浸润浇灌”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浸泡式浇水+智能监测”系统。当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设定参数后,花盆能自动完成“浸盆-沥水-保湿”循环,使养护成活率提升80%。这项创新不仅获得4项国家专利,更将成为如皋盆景产业升级的转折点。
实际上,“小Z智能花盆底座”仅是袁杨梦秋12年盆景职业生涯中的众多收获之一。2013年,袁杨梦秋跟随国际盆景大师花汉民开启了技艺修行,此后,他陆续捧回2016年首届“花木大世界”杯盆景技能大赛特等奖、2020年江苏省盆景技艺技能大赛一等奖、2023年“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革新是袁杨梦秋的制胜之道,那么产业链重构则是他更深层的野心。2020年之前,如皋盆景行业长期依赖广东、浙江采购素材,成本高昂且品质难控。
“没有自主供应链,产业永远受制于人。”回到如皋后,袁杨梦秋毅然承包32亩荒废的林地,开启“柏树素材培育计划”。创业初期,他带着工人住进塑料大棚,白天顶着40℃高温蟠扎枝条,晚上蹲在地头记录生长数据。4年间,他培育的柏树成活率从47%提升至92%。
从盆景修剪到素材培育,袁杨梦秋并非一个人在“战斗”。附近的村民、有志于盆景的年轻人,都是他的“战友”。比如55岁的村民陈兰秀。4年前,她还是一个只会打零工和除草的普通农妇,如今已成为工作室的“金牌技工”。“袁师傅教我们‘一折二低三聚’的技法,还教会我们蟠扎修剪的技巧。”陈兰秀说。

2020年,袁杨梦秋带领团队在1000平方米的中国小微盆景基地智能温室里开展数字化探索,成为带动当地盆景产业发展的“头雁”。通过“基地培训+居家制作”模式,团队带动周边10户农户参与盆景制作,人均年增收3.2万元;通过与学校以及地产公司合作开发“盆景研学游”,年接待培训超千人次,带动相关活动以及地点人流量增长40%。
修剪盆景时,袁杨梦秋常会想起师傅花汉民的话:“盆景不是活物,是匠人与自然的对话。”接下来,袁杨梦秋的如何与自然进行更深更丰富的对话?

站在工作室的小竹屋前,他指着正在运行的“小Z智能花盆底座”:“希望我们的盆景养护设备越来越智能。”他打算,在2年时间内研发盆景AI诊断系统,通过根系性药水肥料,让植物的病害率降低75%以上;同时推动中国盆景文化海外传播,力争智能花盆3年内进入欧美市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