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江苏五级人大代表奋力“打头阵”
2025-10-16 17:3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月飞  
1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半年多来,在企业工作的全省五级人大代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为既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奋力“打头阵”。

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精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的主攻产品是光刻胶。围绕如何攻克这个长期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傅志伟认为,必须按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要求,将前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打破封锁,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多年来,凭借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掌控力,以及与上下游伙伴们并肩作战的协同力,徐州博康光刻胶成品已全面覆盖国内主流电子代工厂100余家客户,单体等原材料也稳稳走进国际巨头的供应链,248nm单体产品常年占据国内市场头把交椅,全球市场稳居前三。今年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后,傅志伟与企业围绕“打头阵”拿出更有力举措,研发费用预算投入同比增长20%,重点支持高端光刻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企业还计划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推进“AI+研发”,建立更高效的平台。

“紧跟总书记指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我们定能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开疆拓土,为江苏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关键力量。”傅志伟坚定地说。

苏州中瑞智创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3D打印机的研发与生产的创新型企业,和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一样,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

“在3D打印领域,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源头。”苏州市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首席技术专家周宏志解释说,企业通过持续投入研发,不断突破3D打印技术的精度、速度、材料适用性等方面的瓶颈,这就是科技创新的体现;将这些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对定制化产品、复杂零部件制造等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便是产业创新的过程。

“从我们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周宏志感慨说。

当前,公司正在推进多个技术创新项目,加大了设备多元化研发投入,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发出了几款适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多激光大型金属3D打印设备,同时持续发力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周宏志表示,将用好江苏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优势,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利用好外部科研力量,实现技术快速突破;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成果精准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开花,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江苏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贡献企业力量。

30多年来,东山精密集团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浪潮中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从乡村小作坊一举蜕变为年收入过300亿元的大集团。省人大代表、东山精密集团党委书记、盐城东山精密产业园管委会主席计亚春表示:“我们东山精密集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要求,为企业永葆活力、常盛不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东山精密集团快速反应,迅速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推进方案,研究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行动指南,建立健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超前做好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谋划落实,正一着不让地推进电子消费品和新能源结构件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计亚春表示,企业将持续强化DeepSeek和数字化平台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推动分散的孤岛式制造体系走向网络化协同开放的制造体系,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智能决策+全自动化生产”转变,逐步实现产品制造、价值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协同管理,计划、采购、工艺、制造和集成等各环节的协同优化和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以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企业。

在融合中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船舶制造业作为典型的人员密集、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传统产业,正面临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转型拐点。“传统造船模式依赖人力与资源消耗的短板日益凸显,而破解之道正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耦合。”灌云县人大代表、连云港五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云竹介绍,企业正在将AI技术应用到生产前沿,焊接机器人生产线以前所未有的高质量与高速度帮助船舶制造实现高效率,批量建造的50000T系列高端油化船已经全面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化、机舱无人管理化,驾控自动化等世界一流的前沿技术。这些实践,均印证了“需求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的融合逻辑。

“围绕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我带领五洲船舶重工团队联合产业链伙伴,构建绿色智能造船技术应用体系,共建区域船舶产业协同创新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叶云竹表示,将在智能船舶、零碳动力、数字孪生等领域继续强化技术攻坚,同时强化代表履职担当,推动政策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奋力在船舶制造这一传统优势领域蹚出创新融合的新路,助力江苏造船业继续走向前列。

在“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海安,茧丝绸产业历经百年积淀,形成了国内乃至全球最为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作为支柱产业,海安全市共有41家茧丝绸深加工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产品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织布制衣,其研发的“蚕丝蛋白骨钉”具有可降解、生物相容性佳、高力学性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骨科、整形等多种生物医疗场景,正开启我国第三代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蚕丝蛋白)的新篇章。南通市人大代表、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我们将努力在科技创新上‘打头阵’,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蚕丝蛋白骨钉项目产品报证上市进程,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传统蚕桑业焕新发展,人才是关键。储呈平说,公司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扣紧集团的传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了设备更新和工艺创新和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围绕信息化、数字化、AI智能化等,尝试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听后深感基础教育工作者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培养栋梁之材与成为追梦先锋融为一体,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老师。”镇江市人大代表、江苏省大港中学教师孙开霞表示,要积极响应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不断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与力量。

培养既能多出科技成果,又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人才,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发力,也需要在企业创新实践中磨砺。作为新时代劳模工匠,省人大代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近年来带领团队,已取得100多项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高质量完成主持的科研项目之余,他还积极履行代表职责,今年就提出了五条关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企管理、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建议,获得省有关部门积极回应。

刘云清表示,将结合科研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为江苏“打头阵”建言献策;还将新时代劳模工匠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号召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利用空余时间帮助更多企业解决智能制造、设备公关、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难题,助力更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注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创新创效双丰收。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其中就需要资金的“及时雨”。南京拉尔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中早期天使投资,累计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成功投资了省内多个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作为江苏投资人中心发起人,我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市区级创新大赛,从中发掘优质的科创项目。经我们投资或牵线搭桥,不少企业成功入驻中国(南京)软件谷,实现了良性发展。”南京市雨花台区人大代表、南京拉尔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冬华说。

陈冬华表示,围绕“打头阵”要求,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职,深入调研科创与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通过提出建议等方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持续加大科创领域投资,重点关注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项目,助力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组织更多高质量的双创活动,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江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标签:
责编: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