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14日,一场承载着国际视野的绿色发展对话在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举行。作为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国际性高层政策咨询机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此次将调研目光投向盐城,不仅是对这座沿海城市生态实践的关注,更因盐城环保科技城在环境与发展协同领域的探索,已成为可圈可点的鲜活样本。
当天,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合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原署长施泰纳等中外顶尖专家齐聚,与盐城地方政府代表深入交流。盐城市和亭湖相关领导先后从不同维度介绍盐城绿色发展的全景图。
“近年来,盐城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方向,在绿色制造升级、绿色产业培育、绿色能源布局与绿色生态保护上同步发力。”盐城市副市长王连春介绍,如今,当地不仅培育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更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建成规模领先的风电与光伏能源基地,条子泥湿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产业绿、能源绿、生态绿”相互支撑的格局已然形成。盐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姚宁则聚焦生态治理成效,用直观的改善成果说明:经过持续攻坚,盐城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与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生态环境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盐城的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可观规模,企业集群效应显著,而环保科技城的零碳园区更是通过创新模式,成为省级示范标杆。盐城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峰说。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吉旭东进一步解释:“作为盐城绿色发展的核心承载地,园区已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产业链,一批高端研发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扎根,东北大学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更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座谈会的互动环节,中外专家结合盐城特色提出深度议题,问答之间尽显对绿色发展的深入思考。国合会副主席施泰纳关注双碳目标下的区域担当,他询问盐城如何依托沿海优势推进碳达峰工作。王连春回应,江苏正规划建设“沿海新能源走廊”,盐城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风光能源规模,同时探索海上风电与氢能产业的融合发展,力争打造国家级绿色能源基地。
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则将目光投向海洋经济,好奇盐城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陈峰解答,当地早已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海水淡化等低碳产业,目前一项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已启动建设,未来将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盐化工产业的循环联动。
国合会特邀顾问科恩的提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初创企业扶持,姚宁回应:盐城不仅设立专项基金、创新保护模式守护生物多样性,还为生态领域初创企业提供贴心支持,从办公空间到资金帮扶,全方位助力新兴力量成长,目前已有多家孵化企业崭露头角。
在会议总结环节,刘世锦的评价成为全场焦点。他坦言,实地参观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双碳大厦、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盐城基地与水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后,深刻感受到这里的资源集聚效应。“不同于单纯的技术研发或产业布局,这里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降碳、固碳的量化成果。”刘世锦强调,这种模式打破了“环保投入必然增加成本” 的固有认知,比如碳交易所助力企业实现碳资产增值,水处理技术大幅降低治理成本,这些经验对全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为何国合会会选择盐城环保科技城作为调研与交流地点?答案藏在园区的硬实力中。如今,这里已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众多研发机构与企业产出了大量专利成果,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甚至打破国外垄断。更重要的是,园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这与国合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使命高度契合。
作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智库,国合会自 1992 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直通车”“国际性”“综合性”为特色,为政策制定提供专业支撑。此次座谈会的举行,不仅是对盐城环保科技城实践的认可,更搭建起国际交流的桥梁。盐城环保科技城将继续依托国合会平台,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加速绿色技术转化,努力为全球环境与发展贡献更多盐城智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 通讯员 袁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