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冠军争夺赛在郑州大学落幕。江苏有157所高校组建8万余支团队、32万余人次投身创新竞逐,18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赛,金奖获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成果只有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在总决赛冠军争夺赛的全球舞台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6支国内外顶尖高校团队围绕前沿技术展开巅峰对决,南京理工大学团队作为江苏唯一闯入该环节的代表,斩获季军。
“诺贝尔化学奖刚颁给MOF材料领域,今天我正因它站在这里。”南理工“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项目负责人高翔宇说。历经上千次实验,团队终于突破MOF材料吸波频宽窄、屏蔽能力弱、稳定性差三大“瓶颈”,让材料耐久性变强,可保障服务器长期稳定运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是项目指导专家,他对这项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给予高度认可。
这项技术直指AI产业痛点。随着AI训练需求激增,数据传输中的电磁干扰成为算力提升的“隐形障碍”。“光隐”屏蔽膜能降低约9.6%的电信号衰减率,目前已与多家铜缆企业签订合作订单。如今,高翔宇和团队计划把技术拓展至智能医疗、数字金融等场景,让“纤细电缆”承载更多可能。这群青年学子的目标很明确:让“光隐”走出国门,让中国的电磁屏蔽技术在全球舞台上再进一步。
不仅要“拿得出成果”,更要“铺得开市场”,这是江苏高校“以技术创新引领新赛道、以产业化思维培育项目”的鲜明特色。

瞄准通用航空痛点,“零翼起航”一举打破行业困局:自主研发的三余度飞控系统,攻克通用航空领域长期存在的飞行效率低、控制难、噪声大、适航取证复杂的难题。目前,团队打造出的产品矩阵,将应用于空中旅游、城市交通等多个低空飞行场景,未来有望撑起城市与城际低空通勤的“第三种交通生态”。“我们预研的一代机型是6人座飞机,一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相当于‘空中商务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种交通生态引领者”项目成员代长其介绍。
该项目拿下国赛金奖,还成为融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上海源铄基金董事长孙魁现场评价,该项目成功研发并生产多款成熟机型,形成“一代在售,一代在审,一代在研”差异化产品矩阵,初步完成了技术场景制造的产业闭环,基金将作为“耐心资本”,通过资源导入持续促进企业发展。
职业教育培育的实战型人才,同样能在硬核制造领域闯出天地。
“螺旋桨设计时预期达到60%—70%的效率,一到实际航行就被湍流‘拖后腿’,我们加了个‘导流罩外衣’后,效率大大提升。”在大赛优秀项目展上,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华蓓蓓,正在讲解刚刚斩获金奖的项目。如今,她还是南通环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今年6月,华蓓蓓和其他同学一起成立公司,短短几个月就签下国内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江苏新扬子等多家合作方,手持订单超350万元,今年更是定下500万元营收目标。
“没想到,我们也能在硬核制造里闯天地。”华蓓蓓说,她想让更多船舶装上“中国造”导流罩,助力行业低碳转型。不追求“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聚焦行业痛点,用接地气的技术创新实现“落地即盈利”,这是职业教育创新的独特价值。
既要有“短平快”的落地项目,更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核心技术攻坚,唯有二者兼具,才能真正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站稳脚跟。
去年大赛金奖得主南京大学2019级物理学博士范鹏飞,今年又带着“极讯——突破低空光信息网络核心技术”项目来到优秀项目展。如今,这个聚焦低空光信息网络的项目已落地转化为企业。为了让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适用,团队这8年没少“折腾”。南京雨雾多,就测设备抗潮湿能力;石家庄、兰州沙尘大,就验证抗干扰性能;新疆高原寒冷,就测试低温运行稳定性。去年大赛获得金奖后,范鹏飞坦言,项目产业化之路走得更顺了。他牵头成立公司,30多名员工里有4名博士,手握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拿了金奖再谈融资,投资方更认可。”他说,去年12月获得首轮950万元融资,目前正在筹备A轮融资,力争实现今年营收突破3000万元。
获得冠亚季军的项目有哪些?一起来看——
冠军项目:
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清华大学)
项目致力于搭建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通过自研“智人HRM”深度推理模型,聚焦医疗、机器人、气候预测等高壁垒领域,解决基础模型与垂类应用间的技术断层。
亚军项目:
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浙江大学)
项目致力于通过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数字员工,通过基于真实对话训练的“太一”大模型,实现语音、语义、视觉与行动等核心能力提升,在会员运营、智能客服、直播带货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季军项目:
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香港中文大学)
项目面向高性能计算的巨大需求,设计并验证了一种集成神经形态光信号处理器,实现无需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全光实时超高速信号处理,具备极低延迟和能耗,支持快速编程以适应各种通信链路需求。
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南京理工大学)
项目通过极化基因编织技术、一维线性配位技术与稳态复合加工技术,解决传统MOF材料吸波带宽窄、屏蔽能力弱、热稳定性差的核心问题,实现材料的宽吸波、强屏蔽、高稳定。
Enzyme Surge 酶激增(牛津大学 莱斯特大学)
项目采用“人工组装”策略,将自然界存在的酶蛋白骨架与在实验室中化学合成的非天然金属辅因子结合,创造出一种有超高催化活性“半合成”酶,帮助在绿氢制造过程中节能降本。
BIOV:前沿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平台(南洋理工大学)
项目聚焦重大疾病治疗中免疫力不足与复发率高的问题,针对传统疗法副作用大、个体化不足的痛点,提出新型细胞治疗方案,提升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