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4月,凌晨3点的南京食材物流批发市场灯火通明。夜幕之下,三位面带稚气的学生,正全神贯注地记录着冷链车的装卸作业。她们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此时正在为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决赛项目采集一线数据。4个月后,这支三人团队站上了领奖台,她们设计的《中小学食堂食材供应链优化方案》从12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供应链赛项铜奖。

“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它直击民生痛点。”指导老师谢忠赟坦言,就在比赛前,社会正为“预制菜进校园”问题争论不休,而他们调研的食材配送企业,每天要为全区上百所中小学提供新鲜食材,这关系到成千上万学生的健康。调研中,团队发现,配送员每天凌晨要在3小时内验收数十吨食材,仅靠肉眼判断新鲜度,不仅标准不统一,还容易出错。
团队负责智能验收模块的许婉婉深有体会:“我们设想用AI视觉识别替代人工验收,但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为了训练AI模型,团队需要收集上千张蔬菜变质图片,“一下午要标注1000多张图片,每种蔬菜的霉变、压损、腐烂都要单独标注,看得眼睛都花了。”
更大的挑战来自现实场景的复杂性。训练时准确率达到97%的AI系统,到了实际场地却频频失误——套着塑料袋的胡萝卜、沾着泥土的西红柿,这些在训练时未曾遇到的情况让AI无所适从。团队不得不重新采集数据,在凌晨跟着配送车去学校,拍摄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蔬菜图像。
目前,这套系统对根茎类食材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7%。虽然对叶菜、鲜肉的识别仍是行业难题,但团队已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今年7月,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首个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出台,团队方案正好契合新国标要求,解决了食材配送中最痛的四个点:智能验收、价格监控、营养配餐和路径优化。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吃得安全,还要吃得营养、吃得经济。”谢忠赟介绍,在采购端,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能比对历史价格,识别不合理报价,为控制成本提供依据;在营养配餐环节,AI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菜谱,既保证营养均衡,又兼顾口味多样性;而在配送环节,路径优化模型为全区200多所学校规划最优配送路线,甚至引入无人机应对紧急补货需求。
获奖背后,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赛课融通”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将竞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直接对接竞赛备赛库;此外,企业仓库成为“第二课堂”,比赛方案先在企业实测,再赴赛场汇报,形成“课堂—企业—赛场”闭环。
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用专业技能解决真实问题;创新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平凡环节都焕发新的光彩。“以前只在书本上学供应链,现在亲眼看到算法如何优化路径,AI如何提升效率。”许婉婉说,“我对专业有了全新的理解。”如今,团队正与相关企业接洽,希望将验收系统投入试用。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推动方案成为行业标准,让更多学生受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