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外国旅游博主来中国打卡,惊叹“中国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里”,有美国博主试用能够辅助行走跑步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时感叹“这是我见过最酷的东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有专家指出,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正在接棒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引领中国产业跃升的新“新三样”。
新“新三样”之“新”,在于其承载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载体,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筋骨”;人工智能正在持续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与服务形态的系统性重构;创新药代表生命科技的前沿,关乎国民健康安全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不仅是概念的更迭,更是中国制造从“规模领先”走向“实力领跑”的生动折射,也是以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增长瓶颈的必然路径。
从外部看,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背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正如新型基础设施被视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正是全球科技竞争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赛道。谁能在其中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谁就能掌握规则制定权与产业主导权。以新“新三样”为支点,全球创新格局将迎来深刻重构。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趋紧、外部需求波动等挑战,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培育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才能完成增长方式的深刻“换挡”。新“新三样”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前沿算法与高端人才,具备强成长性与高溢出效应,不仅能形成自身庞大的产业集群,更能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根本而言,新“新三样”的崛起,是建立在坚实产业基础与持续政策引导之上的系统性“厚积薄发”。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与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提供了丰沃土壤;政策层面,离不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与战略定力。江苏作为制造大省、科教大省,南京正全力打造“机器人之城”,省级层面发布了未来几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清晰蓝图,创新药领域表现也格外亮眼,获批上市数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从重点布局到多点开花,全省形成推动新“新三样”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然,迈向科技自立自强并非一片坦途。在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原研药等领域,我们仍面临“卡脖子”风险;在技术标准、国际规则、高端人才竞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新“新三样”的发展,不能止于规模扩张,更要追求与质量跃升与原创突破。一方面,要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合作创新机制、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创新引导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还需在体制机制上为创新试错留足空间,避免“一刀切”束缚手脚。持续攻克核心技术、完善创新生态、增强全球协作,才能让这股新动能真正撑起中国经济未来的天空。
新“新三样”的崛起,被视为“一场关乎国运的产业跃迁”。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中国经济的筋骨与血脉。牢牢握住这三大引擎,中国站上全球创新“C位”可期可待。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