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从诺奖看“甘坐冷板凳”的可贵
2025-10-15 19:2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祉樾  
1

2025年诺贝尔奖已全部公布。在人们关注获奖者杰出贡献的同时,一些获奖者的人生经历也同样让人感慨。

譬如,媒体报道中的她——凌晨四点半,玛丽·布伦科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中得知,自己获得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几小时前,她被一通来自瑞典的陌生来电惊醒,还以为是骚扰电话。当荣誉不期而至,她坦言自己“完全没料到”。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与大部分诺奖得主相比,布伦科的科研轨迹显得平淡且有些坎坷:博士毕业后,她没能继续从事学术,而是在实验台前进行了长达10年的基础研究工作;2004年到2008年期间,她的工作频繁变动,甚至做过没有正式职位的合同工,直到2008年,才在西雅图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谋得稳定的工作。这次的获奖成果,恰恰就诞生于她埋头基础研究工作的那段时间。当时的实验条件远不如今日,没有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克隆一个基因需要进行大量繁琐、耗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每一次缩小定位范围都意味着数月的工作量。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中,团队长久地坚持和忍耐,最终成功找到了Foxp3基因的同源突变,并证明了这项发现不仅限于小鼠,更可直接适用于人类医学,解开了一个重要的基因谜团。

或许对于一名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当初攻坚克难、解开免疫谜题的过程,而非什么潜在的回报。这项突破像一颗小石子,在寂寂的水面投下一道微小的涟漪,连投石者自己都不曾想到,在她已背过身去的20年后,竟然发出了如此巨大的回响。

这样的故事在诺奖史上并非孤例。再譬如,日本工程师田中耕一,因实验中发生的一次小意外而攻克了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难题。在公司底层默默工作的20年间,他从未设想过这项发现能赢得多少荣誉。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突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田中耕一自觉配不上这份世界级奖项,并觉得“难以启齿”,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里,他甚至说“诺贝尔奖是我人生中漫长痛苦的开始”,并在领奖后一度淡出公众视野近16年。外界的质疑和内心的拷问,促使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人。再度出现时,他竟带来了能提前30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突破。

这故事同样说明,一名脚踏实地的研究者,从不在意身外的喧嚣,只会用沉默的坚守诠释着科研的真谛。

97岁获诺奖的“锂电池之父”美国科学家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更是用一生证明了科研不是短跑,而是一场不计较终点的马拉松。30岁才入行读博,54岁转行研究电池,58岁发明钴酸锂,75岁攻克磷酸铁锂,94岁仍奋战在实验室。他总说:“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古迪纳夫95岁时,有人问他没有拿到诺奖会不会遗憾,他只是淡然表示:“无所谓,我已经足够好了。”在古迪纳夫实验室工作的一位中国研究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即使赢得了最高奖项后,为了研发能够代替锂离子电池的“超级电池”,古迪纳夫仍坚持每周工作50个小时。

布伦科对获奖的意外,田中对名利的理解,古迪纳夫对衰老的淡然,都源于对科研本身最纯粹的热爱。他们跌宕起伏的科研生涯,共同诉说着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探索者,从不为掌声而研究;而重大的成果和突破,也从来与喧嚣无关,它只眷顾那些在寂静中坚守的探索者。

正如布伦科在电话采访中感慨的那样,“科学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很有可能昨天还炙手可热的课题,今天已是一张废纸——选择科学研究这条路,就意味着与不确定性为伴,选择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前行。

无数诺奖获得者的经历告诉人们,科学进步离不开研究者“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离不开学界业界对“无用之学”的包容与尊重,更离不开社会对长期主义探索者的制度保障与精神支持。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同样需要在国内科研土壤中大力弘扬。近年来,党和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我国科研事业迎来快速发展。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并警惕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短期思维和单一评价导向,防止功利主义侵蚀科研生态。

眼下,要让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心来、专注长远,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优化评价体系,建立长周期、多维度的考核机制,重视研究的原创性与长期价值;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设立更多面向自由探索与高风险创新的稳定资助渠道,让“冷门”领域也迎来“暖流”;营造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允许探索过程中的“走弯路”,为研究者提供心理与制度上的安全感……

科研的价值,从不由获奖与否定义,而在探索过程中每一个踏实的脚印。重塑“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风尚非一日之功,为科研路上的默默前行者留一盏灯、开一扇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陈祉樾)

标签:
责编: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