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朱枫后人来宁捐赠珍贵名片 一位共产党人关于“舍得”的故事催人泪下
2025-10-14 22:1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应巧玲  
1

连日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让烈士朱枫的故事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无数人为之流泪。

不久前,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受家人委托,向该馆捐赠了奶奶朱枫烈士从事地下工作时用过的一张珍贵名片,并讲述了其背后一位共产党人关于“舍得”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敬重、怀念这位为了新中国解放、祖国统一而慷慨就义的女英雄。

朱枫使用过的名片

舍私藏,得传承

对朱容瑢姐弟来说,捐赠这张已在家里珍藏了70多年的名片,是个艰难的决定。

外观上看,这是一张极简的名片:黄色的底卡上,只印着“朱弥明”三个字。没有职务、没有单位、没有地址,个人痕迹淡化到极致。这张名片,是隐蔽战线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这种“空白”是最好的保护,避免了因信息过多导致联络关系网的暴露。

“说实话,一定是不舍得的。”朱容瑢在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时坦言,朱枫牺牲后,这张名片几经辗转,随着她的皮包从香港回到上海,是家族珍贵的“传家宝”。“看着它,仿佛能看到奶奶当年为了信仰与理想,是怎样坚定又从容地工作,也会想象如果她活下来,我们一家团圆的样子。”

朱容瑢和家人最终选择了“舍得”。就像当年奶奶舍弃安逸生活投身革命一样,他们选择让这张名片从私家珍藏变成公共记忆。“奶奶是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两岸同胞能早日团聚而牺牲的,她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今天我们做出这个舍得的决定,正是源于奶奶生前‘舍小我、成大局’的精神。”

舍安逸,得信仰

朱枫的“舍得”,始于家国危难之时。

1905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富商之家的朱枫,本名朱谌之,本可过着优渥的生活,却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朱枫和孩子们

抗战爆发后,朱枫积极投入救亡宣传,参与伤员救护。1938年,她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坚持战斗在抗日宣传第一线。当得知书店经费短缺时,她毫不犹豫地变卖家产,向组织捐款捐物。后来为购买印刷进步书籍的特殊用纸,她变卖母亲给予的一枚祖传3克拉钻戒,所得款项全部用于革命出版事业。

更令人动容的是,朱枫对同志的关怀无微不至。朱容瑢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朱枫曾经成功营救了一位年轻同志,送他上船时,见小伙子被海风吹得瑟瑟发抖,立即到卫生间脱下自己的毛衣给他穿上。这个年轻同志,正是当时的中共上海地下运输线的负责人、著名出版家汤季宏,他一直珍藏着这件毛衣,并在朱枫烈士纪念楼对外开放前,将它捐赠给了纪念楼。

舍团圆,得使命

1949年,朱枫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此时,她已安排好与分别多年的家人在上海团聚。在给丈夫的信中,她深情地写道:“我也常想念你们。只要脑子一有空隙,无论在船上在车里,或在夜深人静时,都会念念不忘……真实的感情是很难勉强的。”

朱枫写给爱人的信件

然而,就在此时,在台湾的继女阿菊来信,邀请她去照顾刚出生的外孙。对当时正苦于寻找交通员的中共华东局驻港负责人万景光来说,这封信犹如雪中送炭,他希望朱枫担此重任,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联络。

一边是期盼多年的家庭团聚,一边是危险重重的特殊使命。个人的感情最终服从了组织的需要。不久,朱枫便在给爱人的信中写道:“这个时候,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应先去做。”

朱枫写给爱人的信件

“奶奶当年赴台,明知前路危险重重,却从未想过放弃,她坚信只要多传递一份情报,就能让解放的脚步快一点,就能让两岸同胞团聚的日子近一点。”朱容瑢说。

1949年11月25日,朱枫使用朱谌之的本名,以探望女儿的名义,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这次赴台任务,她只能单线联系两个人——吴石将军和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这是隐蔽战线铁的纪律。

舍生命,得永恒

在台湾,朱枫以“陈太太”身份活动,与吴石七次接头,传递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大量绝密军事情报,仅用一个多月就出色完成了任务。毛主席在得知这些情报来自台湾后赋诗称赞:“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就在任务完成、准备返回时,因蔡孝乾被捕叛变,朱枫身份暴露。1950年2月,她在舟山被捕。

狱中的朱枫,做出了最后的“舍得”。为保守秘密,她取下藏在大衣垫肩里的金手镯和随身带的金项链,咬断后分次就着热水吞下。吞金自杀的过程漫长而痛苦,但朱枫始终紧咬牙关,未发一声。连审讯她的特务都不得不承认:“此种维护重要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之纪律与精神,诚有可取法之处。”

被抢救回来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朱枫始终坚贞不屈。当敌人递来纸笔要求她写下悔过书时,她毅然提笔,却在纸上留下了对信仰最坚定的告白——“绝不背叛国家和自己的信仰!”这张本该见证“悔过”的纸,最终成了她向党表达忠诚的誓言。

1950年6月10日,朱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年仅45岁。就义时,她身着碎花旗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朱枫就义前一瞬

精神的回响

在朱容瑢的记忆里,家人们常用十六个字形容朱枫:“为了革命,勇于献身,重大抉择,义无反顾。”这十六个字,诠释了朱枫每一次“舍得”背后的信仰坚守。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艺术创作与历史文物在此刻交汇,共同诉说着那些舍与得的故事。当观众在荧幕前见证朱枫的英勇事迹后,再回到纪念馆凝视这张泛黄的名片,这三个字背后的风险与责任不言自明。

上海市人民政府革命烈士家属光荣纪念证书,1951年

“这不仅是一张名片,更是一封过去寄到未来的信:两岸统一是先辈们的夙愿,是刻在血脉里的期盼,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朱容瑢说,“希望每一位参观者能够记住那些为今日和平铺路的人,也请接过他们的理想,用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方式,继续书写两岸团聚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于英杰

图片源于受访者

标签:
责编: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