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阜宁县在全县每个镇区成立“百姓名嘴”工作室,19辆“百姓名嘴”理论宣讲大篷车常年活跃在城乡一线,用方言土语、快板、腰鼓、淮剧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出来”“唱出来”,受到群众欢迎。
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然而,一些地方常因宣讲“照本宣科”“居高临下”陷入“讲者口干舌燥,听者昏昏欲睡”的困境。阜宁县理论宣讲大篷车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理论宣讲唯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接地气”重在“俯下身”,让宣讲场景融入“烟火气”。一些地方理论宣讲习惯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摆开阵仗,话筒、投影、讲话稿一应俱全,这种场合固然能够营造严肃氛围,但也在心理上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接地气”的宣讲,把讲台搬到群众最熟悉田间地头、家前屋后,这种场域的转换,不再是“我台上讲,你台下听”的单向灌输,而是“我们坐一起聊”的平等交流。当宣讲场域融入“烟火气”,群众自然会卸下心理防备,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凑”。
“接地气”核心在“选准题”,让宣讲内容落到群众“需求点”。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回应群众的“心头事”。若总是“大水漫灌”式讲宏大理论,脱离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即便场场坐满,也难入人心。近年来,江苏不少地方“接地气”的理论宣讲,都是“群众点单、宣讲员配菜”的精准供给。灌云县下车镇“理论速递员”每次宣讲前,先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基层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后再“按需配菜”,让抽象理论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就会主动来听、用心来记。
“接地气”关键在“换话语”,让宣讲表达变成“家常话”。理论的“高深”不等于“高冷”,若总用“书面语”“术语堆”宣讲,就像给庄稼浇开水,看似用心,实则伤根。“接地气”的宣讲,必然要过“话语转换”这一关,把政策条文转化为“大白话”,把理论逻辑拆解为“小故事”,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这种话语的转换,不是对理论的“降格”,而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群众听得进“小故事”,才能悟透“大逻辑”。当宣讲语言沾着泥土味、带着人情味,“聚人气”便是水到渠成。
宣讲“接地气”,不是让群众“听过就算”,而是让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发展的合力。阜宁县“宣讲大篷车”与“民生直通车”对接,现场收集群众诉求,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泰州市姜堰区“堰之有理”理论宣讲队,深入车间一线派发惠企政策大礼包,先后为企业和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数百个;如皋市搬经镇“凤来栖·青禾力量”理论宣讲,让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希望,不少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理论宣讲“接地气”,才能让群众听进去,并从理论的“听众”变成实践的“参与者”,从政策的“旁观者”变成发展的“建设者”,从而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