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人类在近两百年里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之前数千年的总和?答案并非仅仅是更多的工厂或工人,而是一个词——创新。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3位获奖者什么“来头”?他们的研究对当下经济有什么价值和启示?记者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行知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进行科普。
知识点亮现代增长:莫基尔与创新的“土壤”
在今年的诺奖经济学奖中,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金,以表彰其“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赵曙明介绍,这位出生于荷兰、成长于以色列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致力于欧洲经济史的研究,特别关注于1750年至1914年这段时期。
他的研究主要回答“现代经济增长从何而来”的问题,提出知识、文化的长期演化是经济增长的原点。
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非别处?与传统理论强调产权或贸易不同,莫基尔独辟蹊径,从“知识生态”的视角给出了全新解释。他指出,工业革命前的技术发展多依赖工匠经验,难以持续和扩散。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
莫基尔特别强调“培根计划”的影响。赵曙明解释道,该计划不仅鼓励了科学研究,更重塑了知识的“可及性”。在这一时期,统一术语的推广、学术期刊的诞生、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开放交流文化的形成,共同构成了一套鼓励知识探索与传播的生态系统。“他的研究雄辩地证明,持续的增长需要培育出创新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创新本质上是知识、制度、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协同产物。”
创造性破坏:经济的动态引擎与内在矛盾
阿吉翁和豪伊特则平分了奖金的另一半,以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赵曙明介绍,菲利普·阿吉翁是创新经济学领域的领军学者,横跨宏观政策和长期增长两大领域,致力于明确宏观政策与长期增长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货币政策和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而彼得·豪伊特是内生增长理论的领导者,提出竞争与创新的倒U型关系。
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解释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当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遭遇损失。
“创造性破坏”也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机制。赵曙明介绍,这个概念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而阿吉翁和豪伊特让它变得清晰可测。它指的是:当一种颠覆性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出现时,它在创造新价值、新市场和新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让旧有的产品、技术和公司被淘汰出局。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iPhone这样的智能手机:它的诞生,创造了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和无数App开发者的岗位;但同时也破坏了传统手机、数码相机、便携式GPS和MP3播放器等多个行业。当然,智能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显然更多。再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对翻译、搜索、编程等行业带来冲击,并导致多个市场的萎缩,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会和经济增长潜力同样是巨大的。
如果说,莫基尔告诉了我们如何“播种”,在什么环境下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更高;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则揭示了“生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动态竞争。
“一方面,社会必须提供‘创新租金’(如垄断利润)来激励企业家冒险创新;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创新者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又会利用这些租金来阻挠后来的创新,以免自己成为被‘破坏’的对象。”赵曙明分析道,“这正是市场经济中政府规制需要处理的核心矛盾,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在绝大多数的行业里鼓励竞争,强有力的竞争政策对于维持创新活力至关重要。而对于企业的话,我认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一时的得失不代表什么,打败你的大概率不是同行业的对手,而是跨行业的竞争者,乃至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融合与启示:如何驾驭增长的巨浪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解开了创新与增长之间的深层联系,共同描绘了一幅经济增长的动态图景:它不仅需要培育创新的肥沃“土壤”,也需要拥抱“创造性破坏”的疾风骤雨。
这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赵曙明表示,首先,认识到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自发的,政府在这个过程里,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环境搭建作用,但不能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创新行为中。
其次,要认识新旧事物的取代规律,和同行业的技术竞争相比,跨行业更可能形成降维打击,也更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所以应该鼓励企业的跨行竞争。政策不应致力于保护即将被淘汰的旧产业,而应致力于构建“黄金三角”——即通过积极的竞争政策打破垄断,鼓励新企业进入;同时,通过灵活的社保体系,帮助劳动者学习新技能,应对转型阵痛;并大力投资于普惠教育和基础科研,为下一轮创新蓄力。
第三,构建开放的对话渠道,降低和外界的沟通壁垒,有助于形成更紧密的知识网络,这将提高知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放开心胸、鼓励创新;塑造文化,加强沟通。”赵曙明表示,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核心动力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匀速航行,而是一场由创新驱动的、不断“破旧立新”的壮丽旅程。社会各界要理解并拥抱这股“创造性破坏”的力量,并用心培育滋养它的土壤,我们才能更好地驶向繁荣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