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的“技绎”⑥|从“实心”到“匠心”,一枚模具里的生命精度
2025-10-13 20:4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谢诗涵  
1

交汇点讯 8月底,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设计与制造赛道总决赛现场,设备调试区一片忙碌。然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队长朱兆立却心头一紧——赛场布局与赛前通知完全不同,两台多出的设备挤占了操作空间,他们的模具设备无法按预演方案进场。更糟糕的是,现场的注塑机是陌生的工业机型,与学校里的机型完全不同。

“准备时间只有20分钟。”朱兆立回忆道。没有犹豫,三人团队即刻重新分工,凭借扎实的原理知识,迅速摸索出装配方法,最终成功在陌生设备上完成了试模。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仿佛是他们整个备赛历程的缩影:在方寸之间应对变数,于毫厘之处追求极致。最终,他们凭借“高精度医用阀芯模具的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举夺得该赛道金牌。

这枚金牌的起点,关联着一个生命健康领域的精准需求——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在医疗美容与骨关节修复中,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技术应用广泛,而其制备器械的核心,在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零件——阀芯。

“它就像一个智能开关。”团队指导老师张德意打了个比方,“离心过程中,它必须精准隔离红细胞与血小板血浆。如果阀芯的密封面不够光滑,或者轮廓度、同轴度有偏差,就会导致分离不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而这一项目正是源于一家企业的真实困境:他们生产的阀芯成品率低,性能不稳定。这个难题,也成为了师生们技术攻关的“赛题”。

面对挑战,团队首先从产品结构上破局。原来的阀芯是实心结构,不仅重,而且在注塑时易因收缩不均产生翘曲变形,导致精度丧失。“我们借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思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将阀芯的实心圆柱变薄,并巧妙增加了加强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主任钱子龙解释,这就好比在保持承重能力的同时,将实心墙改为稳固的框架结构。这一构造不仅使得零件重量大幅下降,更从根本上遏制了变形,确保了关键密封面的轮廓度与同轴度。

装配结构则是另一大创新点。原设计定位段过短,在高速离心下可能松动。团队创造性地将尾部设计成两个带棘齿的半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柱,固定长度翻了一倍,棘齿更是像双手一样牢牢‘锁’住零件。”钱子龙拿着零件演示道。这个设计让阀芯在3000转的高速离心下岿然不动,可靠性倍增。

创新阀芯的设计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而这一项目也在去年投产应用。然而,想要将成熟项目转化为赛场的展示方案,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是表达。”朱兆立坦言,要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评委能瞬间听懂的语言并非易事。那段时间,实训室的灯常亮至深夜,团队反复打磨讲稿,调整展示逻辑。

比赛现场核心零件检测环节,三坐标测量机和评委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现场演示时,团队成员王嘉怡顶住巨大的压力,迫使自己屏蔽干扰,将无数次演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发挥到极致,最终赢得了评委的青睐。

这支金牌团队是学校“岗课赛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缩影。在备赛的关键时期,团队成员刘大克正在江苏新泉模具有限公司顶岗实习。面对学校集训与企业实习的时间冲突,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准假让他安心备赛。

“这段经历是双向赋能。”刘大克感慨道,“在企业的实习,让我接触到更前沿的工业标准和严谨的生产流程,我把这些理解带回了赛场,尤其是在模具结构优化和工艺稳定性上,提出了更贴近实战的方案。”而国赛的淬炼,更让他对精密制造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比赛要求你在极短时间内,面对陌生设备和突发状况,精准地解决问题。这种极限压力锻炼出的应变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让我回到企业工作岗位后,处理实际工程问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比赛检验的能力,就是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钱子龙介绍,学校与百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将大量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此次获奖的医疗器械阀芯项目,在新学期已被提炼为教学案例,进入课堂,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正是这种“校-企-赛”之间的高效循环,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磨砺真本领。“从赛场上的‘毫米之争’,到未来岗位上的‘精益求精’,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制造的不仅仅是模具,更是一份责任。这条技能报国之路,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朱兆立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标签:
责编: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