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活态传承的手艺人,到“逆袭”人生的自强者,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秤砣虽小压千斤”,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推出“了不起的小店”创新记系列报道,展示个体工商户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与小店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也展现江苏扶持“小个体”迸发“大能量”的“暖心”举措。

踏上苏州太仓沙溪古镇的青石板路,远远地,一阵焦香便牵住了衣角。花生糖的醇厚与肉松的油润缠绕交织,把人往那古朴的门头里引。凑近了看,小店玻璃罐里堆叠着蓬松的“绒团”,焦黄肉松揉拌成一处,芝麻海苔点缀其中,揭盖都是咸香酥脆的滋味。
“可以来尝尝,现炒的传统肉松,小时候的味道!”老板娘滑丹丹从柜后探出身,向驻足的游客介绍。

说起滑丹丹和肉松小店的故事,还要追溯到孩童时期。从小吃着祖母做的花生糖、松子糖和肉松长大的她,对这些传统味道有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奶奶总在灶台前忙活半天,就为做一锅肉松。那种香味,能飘满整条巷子。”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替代,真正遵循古法、无添加的传统零食越来越难寻。“市面上很多肉松为了延长保质期和降低成本,加入豆粉和调味剂,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契机,出现在10年前一次老友聚会上。
当滑丹丹的朋友偶然提起童年难忘的美食时,花生糖的脆甜和肉松的咸香引起全场共鸣。“那时候我意识到,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些传统美食也许真的会慢慢消失。”

2016年,滑丹丹踏上创业之路。两年后,她推出了自己的原创品牌“老马世家肉松”,专注传统花生糖、松子糖和肉松的传承与创新。从外人看来,她的创业经历异常顺利:2020年,她的肉松品牌荣获“苏州有礼旅游文创商品大赛”奖项,成为苏州太仓地区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品牌之一;2024年,其注册的“太仓市沙溪镇鹏欢手工食品店”被评为苏州市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2025年,当地媒体对她进行专题报道,誉其为“传统美食的现代传承者”……但一系列光环与荣誉背后,是上百次失败的尝试,也是一次又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制作传统肉松要经过选材、煮制、炒松、搓松、收酥等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对火候、时间、手法有很高的要求。”滑丹丹还记得创业最初两个月起早贪黑的日子。最挫败的一次,一锅50斤的猪肉因控温失误全部炒焦,数千元打了水漂。她一遍遍调整工艺,记录每一次失败的原因,甚至自建了一个小实验室,用科学方法分析蛋白质变性、美拉德反应等对风味的影响。“传统不是照搬,而是理解背后的原理,再把它用现代方式表达出来。”
困难远不止这些。高昂的创业成本,漫长的回报周期,一度紧张的资金链,大量带有添加剂的低价竞品,一连串难题横在前方,她仍坚持带着高品质的传统肉松突围。“2018年冬天,有位80多岁的老人从上海坐车来这里,说我做的肉松就是她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几十年没遇到过了。更让我坚信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为了让顾客了解自家肉松的与众不同,她在线下门店增设炒松展示区与试吃区,向顾客讲解传统肉松的特点和工艺,甚至开办小型美食课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手工制作肉松的乐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她的忠实顾客。

创业近10年来,滑丹丹在传承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完美复刻传统肉松的咸香酥脆,更针对现代人的口味与偏好做了进一步改良。“我们根据孩子的营养摄入要求研发出儿童肉松,也为糖尿病患者做了无蔗糖版肉松,让大家吃到传统风味的同时,也能兼顾健康需求。”
双向奔赴,发生在滑丹丹与顾客之间,也发生在肉松小店与当地政府之间。2024年年底,老马世家食品厂成功获得太仓第一张肉松小作坊证,为食品小作坊规范发展提供了范例。“我们从家庭作坊起步,对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不太了解。专业部门的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滑丹丹说,当地文旅部门也将她的产品纳入“太仓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名单,通过文旅展会、电商推广等渠道帮助品牌扩大影响力。2024年,她受邀参加苏州创博会,接触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和合作资源。
如今,滑丹丹已在太仓当地开了5家线下门店。“我会继续做下去,保证品质,直到更多人记住这份味道。”那阵童年巷口的焦香,如今已飘得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