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古树共生!国家级名录江苏+1
2025-10-13 20:3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付奇  
1

交汇点讯 江苏文脉悠久,多地文物与古树共生,这些跨越成百上千年的“绿色国宝搭档”,让文化与生态得以“相生永续”。

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28处文物与古树共生的活态景观正式亮相。来自江苏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古流苏”成功入选。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道教、佛教石刻艺术,目前可以识别出来的造像有105个。1988年,孔望山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世界古迹丛书》“中国卷”,是我国美术史和宗教史上的奇异瑰宝。

和孔望山摩崖造像组合列入名录的流苏树位于连云港现存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龙洞庵之中。这棵流苏古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植于南宋时期,树龄约830年,树高10米、树干直径30厘米,是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特有树种,因其花瓣白色细长,花苞酷似糯米粒般圆润剔透,既能泡茶又可入药,故称之为“糯米茶古树”。每年4月底5月初的盛花期,该树远看似山中祥云,近看如白雪皑皑,清丽宜人,引来无数游人登山观赏。

江苏历史悠久,孕育着许多与文保古建筑“共生”的古树名木,如位于徐州户部山民俗博物馆的明代银杏,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南宋“寿杏”,它们经过妥善护理,目前长势良好,不仅树龄悠久,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

此次流苏古树入选名录,证明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生态和文化价值。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对流苏古树周围的土壤、温度、水分等实行温湿度监测,记录分析对比,遵循科学原则,不过度修剪,并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记录保护过程中的变化,协同推进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