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大家看,这个动画视频展示的就是郯庐断裂带的形成过程,我们东海县的水晶矿脉和地下温泉,都与它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连云港市东海科技馆大厅内,一场名为“解密家门口的地球密码”的专题讲解正在进行。这是江苏各地科普场馆围绕“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主题,开展系列特色活动的一个缩影。

当天,东海科技馆的“‘科’守安全”专题活动,从地质知识科普延伸到实操能力训练——在自然探秘展区,市民们亲身体验了模拟地震,并在互动答题游戏中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在公共安全教育展区,市民们参与了一场包含高层逃生、家庭用电安全的应急避险演练,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捂着口鼻、弯下腰身,沿着指定路线快速撤离,动作规范又迅速。

同一时间的盐城市科技馆内,江苏省地震局科普专家正在为盐城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科普讲座。讲座结束后,地震应急演练随即启动:“预警信号发出!”随着指令,孩子们迅速双手抱头、躲到桌子下方;“开始疏散!”大家在老师和工作人员引导下,沿着墙壁快速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我知道了地震时不能坐电梯!”“我知道了要保护好头部!”同学们拿着刚领到的《画说地震》科普书,兴奋地分享收获。活动现场,盐城市住建局与科技馆还向学校赠送了地震应急包,里面的急救毯、手电筒等物品,让孩子们对“应急准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江苏各地科普场馆的防灾减灾主题活动早已陆续铺开。10月10日,扬州科技馆为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定制了专题研学活动,“龙卷风”体验区的气流演示、“地震小屋”里的模拟震动,让学生们在尖叫声与惊叹声中,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10月17日,宜兴科技馆将在防震减灾厅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开展专题活动,孩子们不但能学习到自救互救技能,还能亲手尝试整理家庭应急包;南京科技馆也于10月中旬推出“小小安全员”特色体验活动,孩子们可在负一层消防科普教育馆体验烟雾逃生通道,学习灭火器操作等。

从地质知识讲解到模拟灾害体验,从校园专项活动到家庭应急培训,江苏各地科普场馆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活动形式,将防灾减灾知识从书本搬进现实,既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又兼顾了知识科普与技能实操。这场遍布全省的“安全课堂”,正以点带面织密防灾减灾网络,为建设“韧性江苏”注入科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通讯员 孙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