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当代青年跨时空对话,《天山问渠》亮相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
2025-10-13 14: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慧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舞台上,花甲老人林则徐话语铿锵,眼里一片赤诚。那一刻,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击中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10月12日,由江苏援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重点文化润疆项目——原创现代歌舞剧《天山问渠》,作为特邀演出剧目精彩亮相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家乡,还是奔赴远方?

歌舞剧《天山问渠》讲述了一个选择的故事:即将毕业的伊犁青年林一面临内地发展与返乡建设的两难。因撰写毕业论文,林一回到故乡伊犁,熟悉的亲友、焕新的街区让他倍感温暖;调研途中,他更通过“跨时空对话”遇见曾谪戍伊犁、兴修水利的林则徐。深刻感悟先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与为民情怀,也真切感受到当代伊犁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家乡的巨大力量。

舞台上,巍峨的天山雪峰、壮美的伊犁河、灿烂的草原花海与热情奔放的新疆歌舞交相辉映,为江苏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立体的伊犁画卷。而当林一最终做出扎根家乡的决定,合唱声磅礴响起时,剧场内无数观众的眼中泪光闪烁。

导演吴健在阐述创作理念时表示,该剧致力于将江南的婉约与伊犁的豪迈风情相融合。剧中林一与林则徐的两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其深层寓意是希望借助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精神,形成一种精神感召,激励更多从伊犁走出去的学子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为塑造好林则徐这一角色,伊犁州歌舞剧院编导张连峰不仅潜心研读史料,更在外形上做出牺牲,剃光头发以求形神兼备。他表示,《天山问渠》经历了多次改版,着力在情感层面进一步挖掘,勾勒出当代大学生与故土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链接。

演出结束,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们纷纷起身向演员致敬。“原本只是陪家人来看演出,没想到被深深打动了!”家住南京秦淮区的观众王女士擦着眼泪说,“林一的选择让我想起身边去伊犁支教的朋友,林则徐的精神更是让人震撼,这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真切感受到苏伊两地不是隔着万里,而是心连在一起。”

从事文化工作的张先生则对剧中的艺术呈现与文化内涵赞不绝口:“多维度叙事太巧妙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很有冲击力,尤其是看到剧中伊犁的新变化,能明显感受到江苏援疆的用心——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用文化架起桥梁,让两地的情感和精神真正交融。”

作为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天山问渠》由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伊犁州党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联合策划,伊犁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伊犁州歌舞剧院出品,江苏大剧院参与制作导演,从创意构思到落地呈现,全程融入江苏援疆资源与力量,是新时代高质量对口援疆工作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2023年4月,新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入疆以来,始终将文化润疆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抓手,围绕“化人”更“润心”的目标,累计实施文化润疆援疆项目88个,投入资金3.08亿元。除《天山问渠》外,还创作了歌舞剧《同是江南》、淮剧《小白杨》等,《苏韵伊情 山水和鸣》援疆组歌即将制作完成,在音乐节上唱响。《小白杨》几日后,也将走进南京,参加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让苏伊两地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援疆干部李向阳参与了《天山问渠》的创排过程。他深有感触地说:“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历史悠久、底蕴厚实、文脉绵长,作为宣传文化系统援疆干部,就是发挥种子作用、杠杆作用、桥梁纽带作用,联动前后方资源,推动江苏伊犁两地文化交流交融,助力伊犁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参与文艺精品创作,让更多中华优秀文化走进边疆群众身边,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伊犁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表示,江苏援伊团队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润心”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伊犁厚重历史文化遗产,助力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艺五进”系列活动,组织文艺苏军、文艺苏品进剧院、进社区、进校园、进边防、进景区,推动更多苏伊文化合作项目落地,让文化成为连接苏伊两地的纽带,让中华文化充分展现、直抵人心,不断擦亮“苏韵伊情”民族团结江苏援疆品牌,为建设美丽伊犁注入更多江苏力量。

据悉,10月12日至11月1日,伊犁州歌舞剧院将携原创现代歌舞剧《天山问渠》,奔赴南京、苏州、南通、扬州、徐州及北京,为更多观众讲述这个关于选择、关于坚守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文 赵宇/摄

标签:
责编: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