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老年在身边⑫|科技添“智” 服务加“温” ,南京打造老年友好生活新样板
2025-10-12 19:4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倪敏  
1

国庆中秋长假后首个工作日,清晨点不到,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北京西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韩雪的手机不断响起,半小时内,老人要更换钟点工、百岁老人不慎反锁家门、海外子女替在宁父母寻煮饭阿姨三桩求助接连而至——这是鼓楼区基层养老服务的日常,也是当地以精细化服务回应老年群体需求的生动注脚。

“好在,我们不只靠一部手机。”韩雪的目光投向实时跳动数据的电脑屏幕,这是鼓楼区联手街道为全区4900多户独居老人等重点关注对象安装的智能水表关爱预警平台。

24小时在线,这一“千里眼”依靠科技力量为养老服务插上翅膀,成为基层工作者口中“最安心的守护”。类似的智能环节,正在鼓楼区多个社区落地生根。

宁海路街道山西路社区60岁以上户籍居民占比超三分之一,是南京典型的中重度老龄化社区。社区主任姚丽萍记得,今年6月,祁家桥41住户、六旬吴大爷在家不慎摔倒。正是智能水表敏锐捕捉到这户水表用水量数据连续24小时趋近于零,用水异常令系统自动触发警报,“这么热的天,怎么可能不用水?”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赶到送医,让老人转危为安。康复后,吴大爷多次感慨:“多亏了那只小水表,关键时刻救了命!”

如果说科技筑牢安全防线,那每一位养老服务人员的坚守与温情,则有力化解着老年家庭最操心的就医难题。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韩雪接到一通来自日本的致谢电话。

不久前,海外工作的王先生通过家中监控发现年近九旬的老父摔倒,情急之下联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韩雪立即赶往现场,不仅以陪诊员身份全程陪同就医、协助办理手续,还在手术前对接王先生在线签字,术后联系护工……专业高效的服务,助年近九旬的老人平稳渡过难关。

一份份关怀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更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华侨路街道慈悲社社区86岁的李奶奶因弯腰困难,无法剪脚指甲,仅仅发了一条求助语音,不到15分钟社区工作人员便上门服务。宁海路街道的银发助餐点里,85岁的陈奶奶捧着热乎的餐盒夸赞道:“一荤一素几块钱,吃得舒心又省事。”慈悲社社区的老人已经习惯了通过微信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何玲玲“下单”节日家宴,工作人员分批次送上门,确保半小时内餐食依旧热气腾腾。

在这片南京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区,鼓楼人的养老服务细致入微,从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基础层面。各社区积极引入“悦心”等专业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智能手机教学、防诈骗讲座等活动,手把手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宁海路街道民生保障办的负责人杨贤益用三个“高”,概括辖区老人的生活需求:“很多是高知、高收入退休群体,他们在物质满足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期待,我们的服务必须要跟上。”

点滴努力,织就一张覆盖广泛的“探访+服务”养老网络。

假日值班期间,慈悲社社区“90后”党委书记蔡琳琳一个上午没闲着,接连接待了五位银发老人,她一直笑盈盈地耐心答复。蔡琳琳说,辖区内有独居、空巢老人多达840名,社区与养老机构坚持每周上门或电话探访,“只有我们关怀关注‘不掉线’,才能让每位老人的幸福感时时在线”。

从智能设备预警险情,到快速响应机制守护平安。

从一顿暖心午餐暖胃,到一堂实用课程点亮生活。

——南京鼓楼区以科技为笔、温情为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鼓楼区为试点,南京市正持续推进“幸福老年”关爱体系建设。目前,该市已实现126个街道(镇)养老服务综合体、1347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累计为8.2万名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水表、紧急呼叫器等设备,培育专业养老护理员超1.5万名。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的背后,是更多银发群体享受到有温度、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亦为城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南京样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

标签:
责编: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