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休养“进度条”过半,洪泽湖湿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5-10-10 20:0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旭晖  
1

2025年10月10日下午,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暖阳余辉铺满湖面,万顷碧波泛起粼粼金光。远处,成群的候鸟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掠过水面,清脆的鸣叫声在空旷的湖上传出很远。眼前这片宁静而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很难与五年前渔船穿梭、机器轰鸣的场景联系起来。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点。自2020年10月10日洪泽湖开启十年全面禁渔,至此,时间进度条恰好过半。

五年休养生息,给这片大湖带来了什么?不久前,一则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公示,为这份“期中答卷”写下了沉甸甸的注脚:泗洪洪泽湖湿地,拟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

生态蝶变:从“破碎的鱼塘”到“鸟类的天堂”

“看!那是白尾海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今年才新观测到的。”在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监察科科长许志敏指着远方天际的一个黑点,难掩兴奋。他的工作日志上,这样的惊喜越来越多。

“如今保护区的水质已由原来的四类稳定提升至三类,野生动物种数超1361种,较禁渔前增长了近一半。”许志敏对这份生态成绩单如数家珍,“尤其是鸟类,从140多种增长到现在的240种,总数超过80万只。仅2024年,我们就新记录到黄胸鹀、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水清鱼跃,鸟知归期。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保护区成立之前,湖区围网养殖最多时达到35万多亩,整个湿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保护区工程师李成之回忆,高密度的养殖让水体不堪重负,水草、螺蛳等底栖生物锐减。一份2014年的科考报告显示,与过去相比,洪泽湖的鱼类已有18种悄然消失。

变化,始于一场深刻的觉醒和坚决的行动。十年禁渔,成为洪泽湖生态修复的强力催化剂。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与2020年相比,目前洪泽湖鱼类物种数量由48种增至52种,资源密度增加了145.8%。

“以前是人追着鱼跑,现在是鱼追着水草长。”一位当地的生态观察员感慨道,“生态系统一旦进入良性循环,它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惊人的。”从“人养鱼”到“水养鱼”,洪泽湖用五年的休养生息,重新织就了一张完整的生态绿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博物馆”和“鸟类天堂”。

民生嬗变:从“靠湖吃湖”到“靠湖致富”

生态的“进”,源于人的“退”。然而,让数以万计的渔民离开赖以为生的水面,绝非易事。如何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这场变革中必须答好的民生考卷。

“以前我们一家老小都住在船上,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还把湖给搞坏了。”从渔家女转型为景区金牌导游的孙成英,对生活的变化感受最深,“现在我在景区上班,丈夫跑运输,住进了岸上的新楼房,收入稳定,心里也踏实。”

孙成英的“转身”,是洪泽湖畔成千上万渔民转产就业的缩影。泗洪县累计投入近8亿元,清退网围养殖13.7万亩,清理了2043艘渔船和住家船,推动3600多户、上万名渔民上岸安居。

“我们不仅要解决渔民的住房,更要解决他们的出路。”临淮镇人大副主席刘殿如介绍,当地政府通过“靶向”施策,开展了超过50期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水产养殖、旅游服务、电商等,帮助近4000名渔民掌握新技能,端上了“生态饭碗”。

在临淮镇,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被巧妙利用,建起了1.3万亩的“水上生态牧场”,鼓励渔民种植芡实、菱角等水生经济作物,既净化了水质,又增加了收入。一些渔民则在政府的帮助下,承包了标准化的池塘,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水产养殖。

“漂来漂去年复一年破船旧衣,载歌载舞日好一日新家新服!”渔民王兆发家门口的这副春联,道出了上岸渔民的共同心声。这场“湖进人退”的深刻变革,不仅修复了生态,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治理蝶变:从“点状修复”到“全域共建”

如果说禁渔是为洪泽湖按下“暂停键”,那么科学的治理则是为其注入“再生剂”。面对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管理难题,洪泽湖的守护者们,正从“九龙治水”的困境走向“智慧共治”的新局。

“我们创新创建了‘2+6+N’共建共管机制”,保护区综合管理科科长王云云介绍,这套机制由泗洪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处牵头,联合周边6个乡镇及公安、水利、渔政等多个职能部门,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水上打、岸上堵、市场查”的监管合力。

机制的创新,更辅以科技的赋能。在“智慧湿地”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湖区的水文、气象、物种动态等数据。“我们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等全部纳入平台,利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设备,构建了水、陆、空一体化的立体巡查网络,让非法行为无处遁形。”

而如今,洪泽湖的治理蓝图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生态保护。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我们将串联起成子湖、溧河洼和安河洼三个湖湾,打造宿迁‘大湾区’,呈现大湖湿地、生态岸线和湖湾美景。”在不久前的一次发布会上,市水利局副局长曹建南公布了《宿迁市洪泽湖“醉美湖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这份方案涵盖了生态治理、水利设施、文旅融合、和美乡村等六个方面71个项目。

“‘醉美湖湾’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高质量发展的宿迁‘大湾区’。”曹建南表示,这不仅是对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更是系统性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宿迁实践”。

从“禁渔退捕”的生态修复,到“醉美湖湾”的全域共建,洪泽湖的保护与发展逻辑正在升级。它不再仅仅是“人退湖进”的被动守护,而是主动谋划,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一条大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从生态蝶变,到民生改善,再到治理创新,五年的禁渔实践,让洪泽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如今,站在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和建设“醉美湖湾”的新起点上,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大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标签:
责编:史伟